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从《生母养母》看吉剧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张冠宇 参加讨论


    如今看一场戏叫人落泪很难,看一场电视录播的地方原创现代戏落泪更是难上加难。然而,看完由吉林市戏曲剧团原创、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大型吉剧《生母养母》,我被感动得多次落泪。
    《生母养母》演绎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东北某山村“一起事故两命殒”后,作为遗属的山村女教师方桂茹不惜承受巨大悲痛与重负,将两家的遗孤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故事。该剧在2016年 “全国三省一区黒吉辽蒙优秀剧目展演”中斩获“桃李梅优秀剧目一等奖”,是吉林市戏曲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是吉林省提出振兴吉剧暨相关文化管理部门重视支持的结果。
    一出戏抓不抓人,首先在于选取了什么样的题材,传达出怎样的观念,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该剧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借助一个朴实无华又貌似巧合的故事,以平民化的视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祖辈恪守的立世老理儿:人死债不烂,夫亡妻来还,由此升发出超越世俗眼光的仁爱、孝道与担当,勾勒出千百年来维系民族和谐稳固的血脉根基,生动体现出底层人物身上所蕴藏的高尚品质与悲悯情怀。
    选好题材,重点不在于讲什么故事,而在于怎样讲。
    《生母养母》一开始,编剧就让观众置身剧中人物满囤和大雷冒险排除哑炮与他们的媳妇方桂茹和于秀兰正在苦痛中准备临产,这一具有强烈对比与“带入感”的揪心情境中,形成后劲十足的内在戏剧动力。历来戏剧创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让观众与剧情保持心理距离,以使观众获得“离间性”审美感受的说法与做法。而从该剧的大胆实验和现场效果看,其所用手法则亦如用兵之道——“水无常势”、“因事而决”。正是编导有意营造的“带入感”,弥合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助推了戏剧节奏,一下子就“绷紧”了观众的心弦,折服了观众,并使其自觉沿着舞台上次第展开的“戏剧化”情节走下去。
    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叠映画面以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趣固然重要,但对于需倚仗一定程式化表演的戏曲来说,要想带动观众跟进欣赏,还需有深切感人、优美动听的唱腔设计。
    《冷霜压枝》是主人公方桂茹宣泄丢失爱子,哀叹家庭再次破碎又哭诉无门的核心唱段。若按传统方式处理,声效会显得黯哑沉闷,而在该剧创作中,曲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悲伤、哀怨情感的“嗨调”慢板,参酌选用二人转“英雄悲”等曲牌进行腔体与板眼变化后,大胆将调门升高了“小三度”,再经散板进入正板与慢板;由于音域变宽,进而使唱腔变得既明亮高亢又富于起伏。
    为进一步丰富声效,作者在传统吉剧主奏乐器板胡、二胡、扬琴、唢呐的基础上,增加了古筝、古琴、埙、管子及小提琴、大提琴与木管、铜管乐器;并根据剧中人物属性用四个声部架构浑厚丰富的人声“织体”;同时运用调式、调性、对位、远关系转调等手法,克服了原吉剧音乐受主弦弦口转换造成的调式调性局限,拓展了传统吉剧的乐队配置,增强了音乐的交响张力和现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整整9分钟的核心唱段,经方桂茹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张帆的倾心演绎,立时跌宕起伏、拿捏到位,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达到了“好听、好看、入眼、入心”的戏剧效果。
    对比京剧与昆曲,吉剧属于新生戏曲剧种,是在吸收“二人转”及东北地方戏曲及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拥有丰富曲牌和广大观众。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排演出像《包公赔情》《桃李梅》《江姐》《焦裕禄》等百余部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由于吉剧与东北方言结合紧密,内容负载贴近草根、民俗,旋律亲切上口,具有演员爱唱、观众爱听等特点,早已成为我国北方,尤其是吉林省影响面较大、覆盖面较广的重要戏曲品种。展望未来,该剧主创人员应借成功演出的东风,继续吉剧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一受黑土地文化浸润沉淀而成的优秀地方戏曲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