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本土文化资源帮助我“走出去”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毕飞宇南京谈感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华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著名作家毕飞宇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后,社会反响热烈,昨天,省作家协会专程赴毕飞宇家中表示祝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毕飞宇畅谈了地方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对自己创作的滋养。他深有感触地说:“回归传统”其实是为了“面向前方”,本土文化资源给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营养,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实是江苏在教我写作
    “在这个时刻,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做一个江苏作家非常幸福,江苏的文化、审美、传统给我以非常丰厚的滋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飞宇谈得最多的还是“江苏”这个关键词,他形象地说,“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写,其实是江苏在教我写,因为我在这里生活,我身上的一切,包括我的口音,我的思维方式,我的感觉能力,都是江苏式的。所以,我对我作为一个江苏作家,对我能够呈现出江苏作家的特征,倍感荣幸,也非常感恩,没有这块大地就没有我。”
    谈起江苏文坛,毕飞宇如数家珍,“江苏作家在中国文坛受到关注,受人尊敬,得到读者喜爱不是偶然的。没有一个地区像我们江苏作家这样一拨一拨的,用媒体的话说就是‘四世同堂’。”谈起江苏作家在国外的影响,毕飞宇想起了陆文夫,“他的《美食家》代表的是江苏的饮食文化,在西方人眼里,它就代表了中国,甚至就代表了东方,因此当年《美食家》介绍到法国之后,获得了空前成功,直到现在,《美食家》法文版依然是一部畅销书、长销书。”毕飞宇介绍说,陆文夫之后,高晓声、黄蓓佳、范小青、叶兆言、苏童等作家在国外出书都比较多,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为了“面向前方”
    谈起自己创作的文化资源、开拓方向,毕飞宇认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主题,“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开拓更多地体现在回望,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传统非常悠久,像我们这一代作家,从小因为各种原因,有关我们自身民族、自身文学的基础并不好,这些说到底都制约了我们的文学创作。”
    文学发展正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并“传承有序”,毕飞宇感慨地说,陆文夫的《美食家》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至今30多年了,依然是经典,“所以我经常讲,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前辈作家,当你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当人家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作家的时候,前面一定有许许多多作家,他哪怕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事实上在为你铺路。”
    毕飞宇回忆说,他20多岁开始写作的时候,更多是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表达,但到了中年之后,小说的变化非常大,这个变化恰恰不是“往前走”,而是“往回走”,“这个往回走不是倒退,而是因为我们有许多课落下了,要补上。所以我到了写《玉米》《平原》的时候,更接近了我们汉语,更接近我们本土的习惯,更接近中国的阅读。这个貌似是往回走,但从内心来讲,是怀着往前走的动力、愿望,才有可能出现的态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本土文化资源帮助我‘走出去’。”
    文学“走出去”的路还很漫长
    专访中,就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毕飞宇认为,“总体来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成绩越来越好,但我们一定要非常清醒地知道,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里所占的比例不大,我们不能怀着盲目的情绪瞎乐观。中国文学‘走出去’了,但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飞宇谦虚地表示,自己在国外总体来讲不是畅销书作家,“我的书卖得最好的也就是《玉米》,一万册左右,其他的一般都在5000册上下,从西方图书市场来讲,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谈起文学交流的途径和本质,毕飞宇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塑造,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塑造,让不同文化的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动态、内心活动去感受其他不同文化的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文化交流说得特别简单就是,我住在这个家里面,我渴望了解那个家里人如何生活,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也许两家人生活都差不多,但是它们一定有区别。文化交流就是有好奇心,希望到别人家看看。”
    实习生 魏 玮 本报记者 贾梦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