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用精彩艺术呈现历史风云——看京剧《西安事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张永和 参加讨论


    
    《西安事变》演出剧照。 王 建摄
    前不久,第十一届艺术节在西安举办,57部优秀剧目在这里角逐10个名额的文华剧目大奖。笔者在这里又一次观看了反复修改后的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的京剧《西安事变》。真是一遍拆洗一遍新,这次演出,和我在北京观看时比较,无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有很大的提高。该剧在内容上,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号角频吹,贯穿始终;优秀的中华文化,卓越的中国京剧的各种美学元素,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而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烈赞扬。
    “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过去有过电影、话剧等写实的艺术门类的表现,如今国家京剧院以写意的传统文艺形式,挑起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重担,开拓进取、转化创新,经过近两年的付出,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甚至边演边改,终于在西安事变的发生地,成功地艺术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以京剧的唱念做打舞,丝竹管弦鼓,生旦净丑,四功五法等美学元素的独特表现,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说实话是要攻坚克难的,并非轻而易举,轻车熟路,但国家京剧院在各方面都有着引领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的责任。故此,该剧的主创人员,无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都迎难而上,据说仅剧本便先后修改17次之多。磨刀不误砍柴工。今日我们看到的京剧《西安事变》,在反映这一复杂多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时竟然得心应手,真实、凝练,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全剧通过各方鲜明的艺术形象,勾勒出西安事变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达到了历史与艺术的统一。成功地塑造了张学良、周恩来、杨虎城以及蒋介石、宋美龄等历史名人形象,定位准确,个性突出。对于张学良,把他从捉蒋的犹豫,到下定决心派兵捉蒋,再到保蒋生命,放蒋并护送回归南京,这一心路历程,思想脉络,揭示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对于周恩来的革命气质,幽默风趣的诗人品格,高度的斗争艺术,形神兼备,有血有肉;而对于蒋介石的奸诈多疑、色厉内荏、嘴不对心、冷酷无义,对杨虎城的快人快语、义重情浓、心无旁骛、一心杀蒋和宋美龄的腹有机枢、沉着冷静等性格特征,均展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话剧导演和京剧导演的亲密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手法新颖又不出格,创新不失本体。场与场之间的推进,节奏明快简练,干净顺畅;调度变化得体,动静安排顺畅。音乐上,民族音乐和大型交响音乐的结合,气魄大、乐感强,烘托气氛,强烈雄浑,但又没有淹没民族音乐的气魄。京胡的悦耳动听,清脆美妙,依然卓然响彻,一枝独秀。此外,舞台美术以及灯光、服装也多可圈可点,不搞奢靡之作,力争节俭节约。
    《西安事变》在演出阵容上,国家京剧院派出最优秀的演员参加,强强联合,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带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通力协作,使这台演出既是频现高水平,又充盈着青春的气息。于魁智扮演的张学良,朱强扮演的周恩来,李胜素扮演的宋美龄,3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每个人都有一副高、宽、亮的好嗓子,充分发挥了京剧唱功的魅力。有嗓子又不卖弄,不为唱而唱,而是以唱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感情。唱腔设计,虽多有新腔,玲珑剔透,一波三折,但心中有根,变化有本,所以,新老观众对这种激越高亢又悦耳动听、变化有致却不失本真的演唱,给予点赞。而两个青年演员,工净的王越扮演的蒋介石,另一个工架子花脸的胡滨,都有许多唱段,他们不仅有独唱,而且和于魁智、李胜素等名家有很多快节奏的对唱。可以说功力悉敌,毫不示弱,说明这种以老带新是培育新人的重要手段。而更年轻的青年演员朱虹扮演的杨虎城的夫人谢葆贞,吕耀瑶扮演的赵四小姐,也发挥了她们甜润嘹亮的歌喉,演唱的唱段也给观众别样的艺术享受。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几位知名艺术家,无论于魁智、朱强还是李胜素,在京剧程式化的运用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这种新的程式化的创造,无论是手势、步伐、眼神、动作都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不做作,不虚假,让观众看着真实、地道、舒服,这是很不容易的。过去京剧演现代戏,常常是手没地方搁,或乱动,或僵化,动作夸张失度,距离生活过远。
    当然,该剧也非尽善尽美,还有继续提高的余地,比如说在张学良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还不尽如人意,这个人物是个复杂而多侧面的人物,他在放蒋归山作出自我牺牲的决定,特别是被判处终身囚禁之时,他内心的挣扎、痛苦、矛盾、彷徨等情绪,呈现得还比较简单。但瑕不掩瑜,该剧获得本届政府奖——文华大奖,名实相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