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哲学的形象和形象的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陈侗 参加讨论


    哲学对于非哲学家来说,始终是最难进入的;哲学家一生如果只是试图解释和证明什么,那么他要解释和证明的只能是人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解释和证明的爱好,但是更多的人滑向了玄学,或者总是在“事物的本质”前面徘徊不定。
    好啦,就算探寻“世界的本质”是哲学的最终目的,那么所探寻到的是不是要一致呢?熟悉哲学史发展的人将告诉我们“一致性”至今也没有出现,倒是在复述、引用、证明、延伸、反驳的过程中,哲学成了一门“思想的艺术”。哲学家作为艺术家,不同之处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并未在某一时刻宣布完成,哲学家死了,而哲学未死,思想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吉尔·德勒兹正是一位在他的思想处于极度活跃时期就死去了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他选择了死亡,以便让思想不画上句号。但是,如果我们据此说德勒兹害怕思想的继续那就大错特错,因为在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除了米歇尔·福柯,恐怕再也找不到另一位开启了“语言与生命之门”的哲学巨人了。
    和人们对一本书的直觉相反,德勒兹的《福柯》并非福柯的生活画卷,甚至也不是福柯思想的注解。用罗歇-保尔·德拉瓦的话来说,《福柯》是福柯思想——同时也是德勒兹的思想——的“名片”,它“使人一下子抓住了整体结构紧密的福柯思想的要点,并隐约感到思想的精深博大”,于是人们真的要想一想,要读懂福柯必须以德勒兹的《福柯》作为参考。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又以什么来读懂德勒兹呢?在福柯的思想中还是在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或尼采的思想中?可以,就像有“Kant d’ apres Duchamp”(根据杜尚的康德)这样的句子一样,也可以有“Leibniz d’ apres Deleuze”(根据德勒兹的莱布尼茨),因为毫无疑问,是德勒兹而不是别人,为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或尼采注入了新的灵感。
    在《福柯》出版两年后,德勒兹又完成了一生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褶子——莱布尼茨与巴罗克风格》。这本书试图证明“弯曲是真正的微料,是弹性的点”,因此人们的“世界观”将会衍化为一种形象:“世界是以无数的点与无数条曲线相切的无穷曲线,是单一变量曲线,是所有级数的收敛级数。”这是不是复杂了一点?那么,好吧,我们引用下面一段文字做出更简洁的说明:
    “褶子始终存在于一切艺术之中,而巴罗克风格的特性则是将褶子引向无限。如果说莱布尼茨哲学是杰出的巴罗克式哲学,是因为在他的哲学中,一切都在折叠、展开、重折。因此,灵魂也充满了模糊的褶子。”(引自《褶子》法文版封底)
    艺术家或艺术史家曾经试图找出巴罗克式画家的神秘特点,德勒兹用褶子做出了描述。在分析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时,德勒兹称该画“被一条水平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下部,拥挤的身体彼此倚靠着,而在上部,灵魂沿着一条细细的褶皱上升,神圣的单子正等候着它,其中每一个单子都有着自己的自生性。”同样,法国诗人马拉美也被德勒兹分析出其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褶子”——“《爱罗狄亚德》即是一首褶子之诗。”可是,当可见的画面被模糊的褶子统领了之后,思想的褶子又从何处找到对应的形象呢?德勒兹将莱布尼茨的“单子”比喻作房间、阅览室或书,它无门无窗,单子的灵魂“从昏暗的底层提取其全部明白知觉:它只有在与黑色大理石的巴罗克式的小教堂的内部作比较时才可能被混淆,在那里,光线只能经由内部观察者所感觉不到的开口进入”。
    就像很难说《福柯》一书究竟是福柯思想还是德勒兹思想的名片一样,《褶子》在哲学世界中也仍然难以被归类,它是德勒兹“创制概念”的哲学演习。人们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莱布尼茨哲学中被单子压抑的褶子,也可以发现“象征着差异共处、普遍和谐与回转迭合”的褶子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树叶、蝶翅、羽毛、手风琴、褶裙、岩石、雨伞、海浪、纸团、城市……作为艺术家,我还想指出,那些连接我们心、眼、手的线条也正是因为“打折”(一波三折)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为艺术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