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编辑丛谈之“引用”请下笨功夫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文艺 虞金星 参加讨论


    写文章,涉及历史题材,最好借点做学问的精神。
    这几年,无论是阅读来稿,还是参与各种专题策划,编辑历史题材的散文,这一感受都分外强烈。
    历史题材的散文,对史实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这和我们对于散文“非虚构”的默认定位有关,还关乎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大而化之的引入,不加辨别地使用,最终伤害的是文章本身。
    书写史实,不能不持有慎重其事的态度,尤其在核心的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上,更要借鉴做学问的精神,下核实、考订的功夫。
    做学问的精神是什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足够形象。
    日常从事写作者,在散文中引用资料、引入史实,是很常见的事。但对于“资料”和“史实”的权威、确凿,却常常重视不够。
    许多散文引述“史实”,甚至过度依赖“百度百科”等,这看起来省了功夫得了便利,但却存在极大的风险,也给文章留下隐患。
    当然也有慎重一些的,会选择参考纸质出版物。但是,似乎奉行“抓到哪本是哪本”的居多,不大注重版本选择。事实上,即使是正规出版发行的纸质出版物,也难免参差不齐。作史实引用时,有所辨别取舍才是严谨、慎重的态度。
    这种辨别取舍,一是版本上的,尽量选择权威出版部门的权威版本,二是作者自我意识上的,在多种版本、史实描述之间,有分析比较的意识和习惯,选取更可信的说法。
    做这种辨别取舍、考订核实,需要花时间、用心思,有时甚至需要坐一坐冷板凳。这于人于己,都是负责任的态度。
    文章涉及史实,关联到引用时,作者应该下的功夫,其实不应该比“无中生有”的创作少,纸背的功夫甚至应该下得更深。因为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史实经常是其中的梁柱,一旦它们有所谬误,整篇作品也不免松动,难以得到信赖了。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8月22日第24版-大地副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