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会学:在大格局中思考文学
文学的发展既有深远的文化历史根源,也有深层的社会根 源。文学作品与社会经济结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文化历史积淀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文学社会学,具有重大实践和理论意义。近 来,有学者呼吁重视文学社会学研究。那么,文学社会学研究有何特色及价值?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从社会角度勾勒“文学生活”不同侧面 文学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决定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必要性。近年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日益增多。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内部产生了不同的分工,审美因素、文学样式和文学门类以及一般审美价值和准则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各种社会功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方维规说,文学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多元的、活跃的、多层次的现实生活难解难分,对审美和形式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回答不能无视 文学的社会功用。 二战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解释文学。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文版序言中说,有人从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有人则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文学社会化过程。 “文学社会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审美活动,把文学的审美置于更为开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广泛联系中思考文学问题,思考与人的存在密切 相关的思想语境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国恩表示,这充实了文学研究的内容,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在方维规看来,文学社会学力图通过对时代风格、趣味关系、世界观等方面的把握,揭示文学的社会规定性,较为全面地勾勒出一个时代“文学生活”的不同侧面。 研究课题待挖掘 纵观文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对于其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论界长期以来存在种种争议。“什么是文学社会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 文学?’”方维规表示,各种文学社会学或者所谓的“文学社会学”论述,其实也是在阐释文学的本质。不同争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评价研究对象时的立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告诉记者,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并不侧重于解析文学本身的内部规律,它更加偏重的是社会学的某些层面,比如运用社会 学的某些方法和工具来分析文学现象,如文学市场、文学消费、文学阅读兴趣的变迁、社会生活状况、职业习惯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等。一些经典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曾 集中探讨作家地域、作家群体、时代与一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比如法国文坛曾活跃着巴黎作家和“外省”作家,哪些时候巴黎作家占据文坛主流,哪些时候“外省” 作家占据主流,这都曾是文学社会学关注的问题。 朝戈金认为,文学社会学研究在中国学界受到的重视还不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学消费情况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例 如,对于藏族这一几乎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的文学消费状况如何,倾向于接受怎样的文学作品,很有讨论的必要。”朝戈金说。 方维规告诉记者,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学界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许多国外著述在20多年前就有中译本。然而,真正用文学社会学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并不多见。 “不过,如果说文学社会学是一种以经验描述为基础的文学分析模式,那么中国的许多研究成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文学社会学范畴,只是有些研究者缺 乏必要的问题意识,尤其是不能很有把握地操作这个研究方法,造成有些‘实证’研究得出想当然的结论,或者忽略本该延伸探讨的问题。”方维规说。 文学社会学研究离不开文学本体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文学研究的未来或许存在一个新的社会学转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严蓓雯介绍,2010年第二期《新文学史》 曾组织了“文学社会学”专辑,其客座编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恩格里希提出,文学社会学并没有消退,一种新的文学社会学正在形成。另有学者认为,新的 文学社会学将不再是两个学科之间的简单跨越,它将继续从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文学社会学的一大特色。不过,学者也表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学本身。在借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时,不能离开文学的本体,也不应离开文学的审美特点。 “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社会学的研究,不能仅作冷冰冰的社会性分析。”陈国恩认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内容,而是从文学的 审美属性入手,审视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和丰富的社会内容,理解作家的审美创造、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及其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