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这句话具有深广的理论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尤其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观点本身,而且必须将这一观点置于通篇讲话的整体内容之中,联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一系列相关论述深入研究,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进一步了解其精神实质。 一、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是对文艺作品最本质的规定。 黑格尔说过,“一切材料,不管是从哪个民族和哪个时代来的,只有在成为活的现实中的组成部分,能深入人心,能使我们感觉到和认识到真理时,才有艺术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载道” ,西方文论家在提出“摹仿说”的同时就力图倡导艺术家要通过外在形式来表现内在的真实和现实的本质,认为文艺作品“必须与文理相合” 。因为文艺作品的真实包括情感、现象和价值的真实,文艺创作必须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审美地评价现实,在塑造形象的同时锤炼生活的本质。只有真理的力量才是文艺作品最核心的力量,思想性和真实性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没有灵魂的作品,无论多么浓妆重彩地打扮,也不过是徒有虚假的躯壳。而当下一些心态浮躁、内容浮浅、形式浮华的作品,正是思想缺位、价值虚无,甚至是思想混乱、价值错置的表现。 所谓屏蔽思想也是一种思想倾向,所谓虚无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在文艺作品中必然呈现。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具有革命和进步倾向的作家作品给予过热情的肯定,这一点在他们的有关通信和论述中,在他们的对雪莱、拜伦、贝特朗等人的评价中都可以得到确证。恩格斯还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特别表明:“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特别是我国的革命文艺优秀作品,都以其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内在力量,在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得以世代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艺创作形势下,其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发扬。 毋庸置疑,当文学艺术同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并且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它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无时不在阔步前进,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谱写着波澜壮阔的史诗。这其中有多少人在为国家的富强辛勤劳动,有多少人在为人民的幸福无私奉献,又有多少人作为“中国的脊梁” ,用自己的臂膀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担。同时,有多少人为成功而欣慰,有多少人为挫折而苦闷,有多少人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种种考验。历史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变化及其命运的变迁,历史的涛声中回荡着人的离合悲欢。这其中有多少动人的故事需要叙说,有多么崇高的精神需要讴歌,有多么壮阔的场景需要展现。既然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就“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必须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符合艺术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反映社会,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因此,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 ”文艺作品必须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抽象思维的附属生产。无论文字浩繁的鸿篇巨制还是小巧玲珑的短诗,都必须是“情结”凝聚的结晶,是汇聚在审美境界中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在谈到“坚守艺术理想”问题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又意味深长地引用了托尔斯泰的一段话,说明写一部断定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的长篇小说“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 ,而要写出使“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能阅读并为之感动的小说,则要献出“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的深刻道理。这一引用不仅借文学家之口道出了创作的艰辛,同时也是对马克思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这一著名美学主张的生动表达。这种对于文艺本质的揭示及其边界的划分,告诉我们,在文艺创作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而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问题的艺术解决绝不会像“传声筒”和“贴标签”那么简单。 我们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美学思想的时候不难发现,席勒和歌德都是德国狂飙运动的鼓手,而且“青年席勒是个勇猛的非常激进的革命家” 。相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席勒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更为强烈而明晰,但他的作品却没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审美力量。所以,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明确表示:“我绝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 ,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时代阐释,凝结着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文艺决不能因为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艺术的本质特征;恰恰相反,它必须通过不断深化对文艺的本质把握及其审美特征的强化才能发挥应有力量。 三、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必须而且只能凝结在典型和形象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不但标志着“典型”这个马克思主义美学概念在几乎销声匿迹多年之后的复活,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与“莎士比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典型作为一定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代表,是有意识的“活的整体” ,而不是“本质的化身” 。正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为具有生活的复杂和情感的丰富而激动人心,因为内在的思想闪耀而光芒四射。而植根于其中的价值内涵,则无须借助于其他任何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扎根人民,首先是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同时又要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只有让自己的脚步一直在人民的行列中前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真切倾听到历史的流向和时代的涛声,切身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奋斗与艰辛、渴望与梦想、欢乐与哀伤,领悟生活的真谛和人间的真情,才有可能在自身升华的过程中放开眼界,敞开胸怀,产生为时代和人民而歌的感情冲动,才有可能撷取到具有价值意义的生活片段,倾心塑造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生命充盈的典型。也只有这样的典型,才能“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进而“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满怀期待地揭示出一个文学艺术的真理:“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这种对于经典极其准确而完美的高度概括,也正是典型创造的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有了典型不等于成就了经典,但典型塑造所达到的境界决定着经典的形成。登上社会主义文艺新的高峰任重而道远,典型创造永无止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里,成就经典是我们的理想,创作经典正是我们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