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勇于创新,书写强军兴军新史诗——“学习贯彻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系列文章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军报 柳建伟 参加讨论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思想深邃、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文采斐然,是继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的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学习领悟习主席重要讲话,用讲话精神指导创作,是军队文艺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我结合自己近些年的创作实践,谈谈对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出的创新问题的学习理解。
    (一)
    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党的领袖如此重视文艺创新,与新中国近70年的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新中国成立67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40年,中国演出了3000年未见过的精彩大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已得到空前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正在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着成功经验。和国运紧紧相连的文艺,应该有与国运相般配的精彩表现。正如习主席指出的:“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新成果献给世界。”古往今来,大国的真正崛起,无一不是以文化辉煌作为标志的。没有伟大的盛唐,哪有伟大的唐诗?而没有伟大的唐诗,又哪有影响至今的盛唐气象?文艺创新,是中国文艺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递好中国精神的生命之源。
    (二)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文艺,生死攸关;对于一个种类的文艺,生死攸关;对于作家艺术家,同样生死攸关。
    25年前,我在军艺文学系读书的时候,海湾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后来成了战争代际转变的一个节点,标志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那个时候的中国军事文学和军事影视,在描绘军队现实生活时都还停留在直线加方块的传统军营里,都在热衷于表现军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题材的军事文艺创作失去了轰动效应,干脆停滞不前了。几年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为引领的改革。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后来者”的军人作家,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现实军事题材文学作品,成了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后来,我决定走独辟蹊径、不拘一格的创新之路,开始长篇小说《突出重围》的创作。在这部作品里,我让军人完全回归了军人的本质属性:作为打仗和准备打仗的一类人。在这部作品里,我不拘一格地设计了演习中红军被蓝军不断打败的情节。后来,这部小说获得了成功。再后来,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成了轰动一时的作品。之后,这部作品不但影响了几部热播的军队演习题材电视剧,甚至还影响到了部队的某些训练。这部作品的成功让我成为一个专业的作家。这次创作实践让我初识文艺创新带来的巨大能量。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久,我就奉命创作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影剧本《航天英雄》。这个剧本写得异常艰难。载人航天,我国是后发之国。此前,前苏联和美国早就将航天员送到过太空,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甚至早在月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苏联和美国都拍摄过载人航天题材的故事影片,想让中国的电影《航天英雄》与其有所区别,比较艰难。另外,我们的载人航天共有8个系统组成,全面展示这8个系统的功绩,一部电影显然不能胜任,用纪实手法写《航天英雄》,此路不通。2007年,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行走回来后,我写的8个《航天英雄》的不同样式的剧本一个也不成熟,投拍不成。直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对外公布后,我还没有找到讲述中国航天故事的角度。2009年,我决定放弃纪实路径写《航天英雄》,改作依照航天“三步走”战略,基于十几个航天员的经历塑造出几个航天员的形象,把故事结束在我们空间站已经建成这样的总体思路,这个不拘一格、独辟蹊径的创新思路一下子让这个选题柳暗花明了。2011年,改名叫《飞天》的中国第一部载人航天题材故事影片公映后好评如潮,同年即获得金鸡奖和华表奖的最佳故事片奖。
    (三)
    习主席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工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工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回顾近些年的创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这一论述的重要性。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故事影片纪念长征胜利。然而,选什么故事表现长征,向哪些人物聚焦,一直定不下来。2月中旬,我们决定正面地、全景式地用一部故事片表现长征途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大的湘江战役。正面写湘江战役,就需要一些创新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湘江战役就被不少人看成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大败仗。几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未正面表现过长征途中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7天7夜。经过反复研究军史,我觉得,从1934年11月25日下午5时中革军委下达强渡湘江的命令,到1934年12月1日下午3时三军团奉命炸掉湘江界首渡口上的浮桥阻敌追击,中央红军这7天发生在湘江两岸的故事,我们重新认识的极端必要性。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打得虽然惨烈,但在战略上是胜利的。因为中央红军完成了战略意图,中央首脑、中革军委首长和几个军团的首长均顺利渡过了湘江;几个军团中,除八军团外,主力也都过了湘江。其次,必须认识到,正是由于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遭到了损失大半的重大牺牲,才让党和红军上上下下都意识到了前进方向的重要、树立领导核心的重要、尊重中国国情的重要。再次,必须看到,如果没有湘江战役遭受的重大牺牲,就不会有战役结束后的通道转兵决定,就不会有后来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更不会有后来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就不可能重新指挥中央红军。最后,还必须看到,血战湘江的7天,中央红军表现出了铁一样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和铁一般的担当,红三十四师和红六师十八团全军覆没时都在忠实执行着上级的命令,每一个红军战士都表现出了对信仰的忠诚和血性。
    有了基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新认识,书写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长征故事,便不是太难的事了。现在,《血战湘江》已由著名导演陈力率领的团队拍摄制作完成,成片已获得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回顾《血战湘江》剧本的创作,习主席讲话中的内容再一次在我耳畔回响:“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诚哉,斯言!壮哉,大言!
    (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