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培养而不是迎合观众审美”电视剧《白鹿原》编剧申捷谈三年改编历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南方日报 周豫 参加讨论


    
    《白鹿原》剧照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白鹿原》口碑不俗,但播出过半收视率尚未突破1%,着实有些尴尬。有人认为,《白鹿原》收视低迷是因过于忠于原著,缺乏对观众心理需求的回应,需要“适当顺着观众”,需要进行“当代审美上的改造”,作为这部剧的编剧,又有着怎样的苦恼和坚守呢?
    为此,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剧编剧申捷。从业20多年来,从《虎妈猫爸》《鸡毛飞上天》到《白鹿原》,申捷贡献了多部收视口碑俱佳的作品,但他表示《白鹿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对我来说,它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让我能够找回写作的乐趣,而且给予我很大的信心。”从业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棘手的作品,申捷一度迷茫没有方向,然而,他却始终坚持一点,改编时要“守”住初心,也要有“扬弃”的勇气。
    谈收视
    观众参与构筑“白鹿原”
    南方日报:电视剧《白鹿原》的收视比起口碑,并不算突出,你怎么看待当下电视剧的收视率问题?
    申捷:收视的原因很复杂。这部剧收视一直在往上走,属于慢热。其实收视、爆款是我们这个时代商业化的名词固化,属于商品概念,《白鹿原》是文学名著,不是一个适合在这个范畴内讨论的作品。观众有没有远离“白鹿原”,这从很多渠道和角度都可以观察到。相反,观众正在用各种方式来浇筑作品的成长,你看看弹幕,看看微博微信的评论,这个“白鹿原”是观众与电视剧工作者一同构筑的。
    南方日报:有人说,过于忠于原著导致不符合当代电视观众的观看心理和审美,你怎么看?
    申捷:观众必须迎合吗?未必。之前我写的《鸡毛飞上天》的经历告诉我,观众一直存在,只是我们的好作品没有给他们看到。有一些人是从来不看国产剧的,但这次却被深深地吸引,惊诧还有这样的戏,这种观众不是靠迎合得来的。
    白鹿原真的离我们很远,每个人物的命运起伏与我们不相关吗?什么是“当代审美”,非得飞来飞去的神仙才符合吗?这些规定只是一个商业标准。我怎么倒觉得白鹿原上这群人比那些飞来飞去的“修仙”都更有现实意义呢?
    观众需要引导,市场需要培育。我辗转反侧决定是否接这部戏的时候,我就已经想清楚会拥有什么,面对什么,我庆幸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谈写作
    不体验不采访哪来底气
    南方日报:这部巨著在改编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把握它的精神内核?
    申捷:我要把前十几年的编剧生涯全部扔掉,重新开始。你只有亲身体会过白嘉轩“守”的不易,必须经历过牺牲和世人的不认可,才能明白《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守、变、扬、弃”的辩证思考。我认为我的改编包括我自己本身都做到了忠于原著精神,这是我最得意的。
    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就是守与变。该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为这片土地为民众开太平的初心。该变的是抛弃糟粕,反思我们百年前落后的原因。那么我们在改编时,在用心体味原著的前提下,也要有扬弃的立场与勇气,这样才能让“经典”和“传统”生根发芽。
    南方日报:这三年的编剧生活,自身又发生了哪些心态上的改变?
    申捷:这三年,我享尽了孤独的滋味。我不断地跟自己对话,跟书里的几十个人物对话,完全是疯魔状态。痛苦又美妙,我珍惜这种创作状态说实话,我中间几度想放弃,因为看不到方向,觉得很希望渺茫,身心俱疲,中间有崩溃的时候。
    南方日报:你觉得在当下,一个编剧应当具备怎样的自我修养?
    申捷:基本要求就是去体验、去采访,否则我一个北京人怎么可能写得出陕西味。几次上白鹿原采风的经历也让我难忘,和老农民交朋友,听他们讲述当年原上的日常生活。你知道我查了多少本资料?上百本!随着人物和剧情的发展,还要相继查阅当时当地农民的耕种状态,包括各种婚丧习俗,学生怎样求学……否则我没底气下笔。陈忠实先生让我相信,写作是有光的,只要坚守,那道光迟早会照到我头上。
    南方日报:写了这么多剧本,在小说影视化上有没有总结些心得?
    申捷:小说特有的内在结构和文学属性,想要将其改编成大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是不容易的。小说的文学特征决定了它是螺旋式结构,文中大量的插叙倒叙,电视剧如果这样展现,我相信观众会懵。我在接下这个工作的头几个星期,一直在捋时间线,墙上贴满了白纸,当我画清所有人物的时间线后已经筋疲力尽。
    电视剧,尤其是中国电视剧一直有自己的表现特色和传统。从古至今,国人喜闻乐见的说书,就是章回小说的样式。我们必须在尊重文学作品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影视规律去展现,否则按原小说白描就可以了,既省事又不会挨骂。我对曹禺先生改编巴金《家》的舞台呈现崇拜之致。对严肃文学、大师的经典,正因为从内心深处敬畏继承,才更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放进去,拼尽所学的技巧去改造。这是职业编剧的责任所在,也是对原小说作者真正的尊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