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永远的长征》力求用8集篇幅浓缩红军长征全貌,以全景式视角再现那个艰苦卓绝的不朽历程。该片尽量涵盖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部队的长征历程,不仅记录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壮举,也勾勒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战斗的事迹。从红军为什么出发,到长征从什么时候发生了历史转折,再到坚定的北上、三军会师等,从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挥洒自如,到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纪录片以开放的格局、理性的视角和清晰的叙事,把长征复杂曲折的过程和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全片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即红军北上是怀揣着不可动摇的信念走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的。围绕这一点,作品的思考与说理比较充分,既有较宽的辐射面,又力争将各条线索进行有机组合。主创这种构思、呈现方式以及对内在逻辑的把控能力值得敬佩。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长征题材叙述视角不断扩大、创作观念与时俱进的可喜变化,充分说明今天的影视从业者对长征精神已经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理性的解读。 《永远的长征》的叙述方式丰富灵活,前半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时间顺序铺陈,后半部分围绕主题叙述展开,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线性叙述上来。这种方法对主创人员来说是个挑战。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要客观叙述,又要主观观察、剖析,还要将两种风格相融,最后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令人欣喜的是,创作者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做到了详略得当、别出心裁。一方面,对一些以往作品喜欢浓墨重彩渲染的内容一笔带过;另一方面,对一些不易为人关注的细节不惜笔墨。比如湘江之战,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都愿意在这个事件上下功夫,因为它惨烈悲壮,令人印象深刻,有的可说。但《永远的长征》对此只是简洁提及。作品开篇对红军号谱的介绍却详细具体。这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共340多首,有呼叫,有部署,有冲锋,有得胜,变化丰富,让今天的观众惊讶于军号的复杂内涵和独特神韵。创作者对李坚真其人其事的描述也颇为用心,分别从资料中的李坚真、别人口中的李坚真、以及毛泽东的接见等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在长征路上创作了多首山歌的女红军形象,突出了红军乐观坚强的意志和长征队伍中蓬勃向上的昂扬氛围,起到了铺垫和转折的作用。 《永远的长征》聚焦于长征,又不拘泥于历史上的长征,而是与当代生活产生勾连。如第二集《伟大转折》由越城岭的老山界开篇,创作者用现实与历史交错的手法,映衬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今天和平的不易,拉近了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做到了气韵相通,生动传神。再如,在表现黎平时,作品用大量镜头展示这个红军入黔进驻的第一座县城的今日新貌,包括今天的人们生活得如何、长征精神弘扬得怎样等,不仅把长征精神所开出的花朵衬托得更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也激发人们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好长征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问题的思考。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正是《永远的长征》深情诉说的真理。时代呼唤新的长征精神,也呼唤长征题材的创新之作。从历史上的长征到当前全国人民迈入的新长征,从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到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这部作品将历史史实与情感表达有机相融,做到了有理性、有感性、有温度、有筋骨,使伟大的长征精神变得可看、可听、可感,对今天的影视从业者如何进行长征题材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