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让阅读与学术彰显于世界——访“光启文库”主编陈恒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读书周报 朱自奋 参加讨论


    
    陈恒
    
    “光启文库”首发四种书影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的大型学术文库“光启文库”首发式在上海举行。“光启文库”计划出版五百种,分六个系列,此次首发亮相的是四本学者随笔集,分别是张广智的《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彭小瑜的《社会的恶与善》、李剑鸣的《学术的重与轻》、孙周兴的《一只革命的手》。丛书主编之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恒教授表示,希望这套文库能在他退休之前初具规模,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学术事业非一日之功,靠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不断积累,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所成就。如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顺利完成理想中的任务与目标,则该文库将是新世纪以来超大型的人文社科文库之一。
    大型文库的成功出版,离不开鲜明宏阔的编辑理念,众多学者的群策群力,顽强高效的项目推进能力,以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陈恒教授。
    读 书:您在大学教学之余,一直花很多精力编书。听说您现在主编有《新史学》《都市文化研究》《世界历史评论》三种辑刊,前两种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并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辑刊。此外,您还编了几套丛书,都是坚持很长时间的丛书,比如“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已经刊行了近百种,还有几十种等待出版。现在您又着手主编这套大型的“光启文库”,等于又给自己揽了一个马拉松式的大任务。请您谈谈“光启文库”的编辑缘起,为什么命名为“光启”?
    陈 恒:工作之余,每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旅游,有人爱收藏,有人爱运动……我教学之余则爱编书,这也许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吧。正是这一爱好让我有机会再编一套丛书。
    前两年,上海师范大学校方为拓展学术交流,鼓励学术创新,培养学术新人,提升学校科研的国际化水平,拟建立一所高水平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学术积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学校决定成立高研院后,究竟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一直确定不下来。一次北京几位教授来访,大家谈到此事,有人说“上师大在徐汇区,徐家汇有徐光启”,可以考虑用“光启”一名。大家顿感眼前一亮,“光启”,这是多么响亮的名字,光前启后,寓意又好。网上一查,上海竟然还没有一家学术机构以此命名。以徐光启(1562-1633年)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回溯“汉学”、追求“西学”,其精神理念乃中国近代思想的重要源头。正是他们,立足中华文化,承续学术传统,致力中西交流,展开文明互鉴,在江南地区开创出思想文化的新局面,也遥遥开启了上海作为近现代东西交流、学术出版的中心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一名就这样确认下来了。
    既然是一个研究机构,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后总要有一些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和本文库另一位主编孙逊先生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先启动一套开放性的文库,旨在立足本土、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荟萃当代各种人文经典,以期让智慧之光启迪当下,照亮未来。这就有了“光启文库”的编辑与出版。
    读 书:请您介绍一下“光启文库”的编辑设想?
    陈 恒:“光启文库”强调“经世致用”,注重文化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既促进学术价值的彰显,又推动现实关怀的呈现。本文库以学术为第一要义,所选著作务求思想深刻、视角新颖、学养深厚。同时也注重实用,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学术著作。以此,关注并回应重要时代议题与思想命题,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外学术的交流对话中,努力打造和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及话语体系,为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贡献绵薄之力。
    “光启文库”推动“东西交流”,即是注重文化的引入与输出,促进双向的碰撞与沟通,既借鉴西方文化,也传播中国声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绚烂的精神成果。文库着力收录西方古今智慧经典和学术前沿成果,推动其在国内的译介与出版;同时也致力收录国内优秀专著,促进其影响力的提升,发挥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还将整理汇编海内外学者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随笔、讲演、访谈、笔记等,以期拓展思想操练和精神对话的空间。
    江河湖海,皆由细流汇聚而成。“光启文库”的刊行,也绝非编者一力而独成。诚邀诸大学机构、学人襄助,也诚邀有识之士参与。
    读 书:“光启文库”计划要出五百种左右的学术著作,在各类文丛出版中,体量堪称巨大。尤其在当下这个追求短平快、重短期效益产出的时代,策划出版这样的超大型文库,无疑需要相当的魄力和责任感。您曾经形容参与“光启文库”的团队是一支“疯狂热爱做这个事的团队”。相对其他文库而言,“光启文库”具有哪些特点?为更好地支持文库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你们有哪些新的设想?
    陈 恒:任何事都有目标,文库的目标是在未来二十年左右时间内出版五百种左右学术著作,这是一个概念,一个宏愿,也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求。这个大约的数字是我们的工作动力,时时提醒自己工作不要怠慢,要努力团结学界精英,尽量把优质成果汇总起来,系统呈现当代中国学术谱系。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正处于学术成熟期,汉语世界已不乏站在世界学术前沿的学者,他们也有大量的治学心得,现在总结正恰逢其时。
    “光启文库”不同于其他文库的重要特点是其综合性。文库分“光启学术·经典”、“光启学术·青年”、“光启学术·随笔”、“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等系列,几乎涵盖了所有学术文体,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我们想通过商务印书馆这一优质平台来展示当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大力引介国外学术精品。如此,我们既可在自身文化中汲取活力,又能以高水准的海外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光启学术”关注的是:1、名家名著,即由著名学者所著,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开创、突破意义的著作;2、至今仍有学术生命力,被后代学者广泛赞同,引用率高的著作;3、注重社会影响力、有成为公共话题的潜力,可向普通读者面辐射的学术著作。
    以此为标准,我们要搭建上海与国际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文学科的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演,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沟通,举办“光启讲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每年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进行系列主题演讲。“光启讲坛”的演讲内容,经整理后将汇编成书出版。
    为让学术贴近人民,走向大众,在纯粹学术出版的通道上,为学者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软学术”平台,我们决定出版“光启随笔”,选取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主题性明确的相关文章集结成书,深入学者生活世界,呈现学术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分辑出版,展现什么是鲜活的学术。
    学术的未来在青年,因此鼓励和支持本土学术新人开展原创研究、资助年轻学者出版个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尤其重要。有鉴于此,我们将组织“光启学术·青年”文丛的出版。
    读 书: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徐光启是标志性的人物,恰恰商务印书馆又是在上海发家,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使得“光启文库”的出版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为商务印书馆一百二十年的光荣出版传统再续新篇章。请您谈谈其中的出版缘分?
    陈 恒:我和商务印书馆的缘分由来已久,既在商务出过书,也为商务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翻过书,这几年在商务印书馆主编过几套译丛,比如“城市与社会译丛”、“专题文明史译丛”、“二十世纪人文译丛”等,不少书籍获得好评。也可以说多年来我一直在为商务印书馆“打工”。
    其实“光启文库”在最开始策划时,我们是联系了别的出版社商谈合作事宜,但因种种原因未果。后来我就联系了商务印书馆相关人员,介绍了一下“光启文库”的出版理念与计划,出版社领导对文库非常看重,果断拍板出版“光启文库”。
    可能是商务印书馆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吧,在读书人中间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出书速度慢,不太讲究装帧设计。但我这几年与商务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它们不但追求品质,装帧设计也越来越漂亮了,大家可以看看这套书的设计,封面典雅大方,里面有藏书票,腰封也是花费心思,别出心裁,放在特别的位置,阅读时既可以成为书签,又让读者不忍丢去。出版社的工作进度也非常迅速,这套书从商谈到首期四本出版,大约只花费了六个月时间,足见商务印书馆现在的工作效率之高。选择商务印书馆进行全面合作是明智之举。
    读 书:“光启文库”首次与世人见面,是四种学者随笔。为什么先出随笔而不是经典系列?请问随笔集的编选标准是什么?
    陈 恒:“光启文库”由六个系列构成,这六个系列都同时在启动,先出哪个系列,先出哪本,编者并没有特别的考虑。我们出书的唯一原则是质量:精良的选题、合适的著译者、强大的编辑团队,这三者互为犄角,方能确保产品的质量。选题入选,著译者交稿后,出版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会尽快出版,从这一个意义上讲,先出哪个系列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不是刻意的选择。
    学术随笔是当代学术界一个重要的文体,也是一个被忽略的文体。读者可以从学者的高头讲章学术文章中体悟其思想的深邃,但很难看出作者日常学术生活的一面,而随笔体学术文丛恰恰弥补了这种缺陷,把日常生活中的学人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这也是日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参照物。
    张广智老师写何兆武先生,何先生认为“搬一次家要操多少心,还不如踏踏实实地住着。几年前,我因病住院,家里人乘机把房子装修了一下,但是这间书房还是没有动,保持了原貌”,何先生淡然的生活态度,真是有趣。彭小瑜老师的《为什么狗狗是万万不可伤害的》一文,告诉你人与狗之间的前世今生情缘,吃狗肉可以看作和食人肉一样残暴和违背人性的,从中可以看出彭老师的悲天悯人之情。孙周兴老师《一只最革命的手》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纯粹的、彻底的革命者。孙老师本人何尝又不是一位革命者?从李剑鸣老师《“大”与“小”的关系及其他》一文中可以一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睿智的观察以及对当下学界的褒贬。
    “光启学术·随笔”系列首批四种,均是作者多年学术心得与社会观察的结晶,字里行间透露着学者们的旨趣与追求。这些文选的共同点是其文字超越了学术本身,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观察与对未来的寄托。
    读 书:“光启文库”非常注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其中的“光启译丛”系列旨在引进介绍一流的国外学术成果。这一块你们有何计划?
    陈 恒:最近十几年来,我和几家出版社合作,大量引进域外学术著作,目的在于建设,把西方的学术谱系梳理清楚,为未来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一些译著获得好评,比如被评为2016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的《德国天才》《文明中的城市》都是我的选题。“光启文库”的译介规模当然要大得多,我们不但会引进各类学术著作,而且已经和《历史与理论》《观念史杂志》《世界史杂志》《评论》等一些国际重要学术杂志建立了合作关系,把域外优秀成果引进来。
    最近的一项工作是与美国SAGE出版社协商合作事宜。该出版社是世界排名前五的著名学术出版社,尤其在城市研究出版方面成就斐然。我们谈下这个出版社非常的艰难,他们的要求非常苛刻,但他们还是把主要城市研究期刊中文版权授予我们,这一点我是要特别感谢的。我们依靠上海这一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与对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引进该出版社的学术期刊,大力促进中国的城市研究。学术期刊是SAGE出版社的强项,我们拟逐步引进,按照年度选编各期刊论文,每本期刊每年选编一本,大约二十五万字。这些计划都是我们文库译丛的一个部分。
    国外学术著述的引进出版对国内的学术研究来说极为重要。“拿来主义”的态度是为了使汉语学术体系、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等不断受到外部文化冲击,从而大大促进自身文化的活力、发展与自信,这叫文化激活。历史不断证明这一事实,例如佛教进入中国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重塑了中国文化,使之更具活力。
    当然,这也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是在翻译工作报酬低,又不被计入科研工作量的大环境下,译者之所以能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完全是因为爱好这一事业,一群“疯子”所热爱的事业。但不管压力有多大,我们都会继续坚持!
    读 书:近代出版业发端于商务印书馆。商务建立之初即以整理国故和引进西学并举,以现代知识、学科的方式和学界一起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品牌的巨大文化价值是由中国一代代学人、出版人共同构建的。如今,“光启文库”作为一套大型文库,即将融入商务印书馆大型书系的出版传统中。您对它的远景设想是怎样的?
    陈 恒: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享誉学界的两套标志性文库。“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汇聚了世界各国学术名著,非常系统地再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中国首套系统梳理近代中国学术经典的大型丛书,收录范围自晚清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华语世界原创学术名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在解放前已享誉学界,近代知识分子都是读这套书成长的,当下学术界(又岂止学术界)的知识人大概没有不读上几本的,人们从中获益之深,非文字所能概括。
    “光启文库”的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坚持,使“光启文库”成为商务印书馆另一套标志性文库,最终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一样成为学人眼中的一座学术丰碑,成为学术研究不能绕过的文献,成为后人铭记这个时代的一个印记。
    文库创建伊始,事务千头万绪,未来也任重道远。本文库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考古、民俗诸多人文学科,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力合作。本文库综合著、译、编于一体,也需要多方助力协调。总之,文库的顺利推进绝非仅靠一己之力所能达成,实需相关机构、学者的鼎力襄助。
    清代学者阮元曾高度评价徐光启的贡献:“自利玛窦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近今言甄明西学者,必称光启。”追慕先贤,知往鉴今,希望通过“光启文库”的工作,搭建起东西文化会通的坚实平台,打造当代中国学术高原的瞩目高峰,以学术的方式理解和阐释中国,让阅读与学术彰显于世界。
    一切刚刚开始,期待总在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