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如何将一部戏打造成经典——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剧目评论座谈会发言摘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胡晓军、陈旭整理 参加讨论


    
    《还魂记》(《牡丹亭》)剧照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
    为了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江西省抚州市创排了乡音版(盱河高腔)《临川四梦》。近日,此剧先后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出,得到观众的好评。
    10月17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抚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乡音版《临川四梦》剧目评论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如何打造经典剧目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本期嘉宾】
    廖 奔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梅敬忠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
    李 简 北京大学教授 路应昆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谢柏梁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吴凤雏 江西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集中展示“四梦” 创新艺术表现
    廖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乡音版《临川四梦》首次把“四梦”和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编织在一起,来体现汤显祖的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恰好适合今年对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纪念。在400周年纪念活动中,很多普通老百姓想了解“临川四梦”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一时想看全本的“四梦”又比较困难,乡音版《临川四梦》解了观众之急。
    我研究汤显祖的时候发现,汤显祖的人生恰恰对应了他的四个作品,“四梦”基本上反映了他人生的情感追求和他的观念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这部剧的构思非常完整,就是想通过汤显祖人生的四个阶段,将这“四梦”串起来,反映他对生活的感悟,对爱的追求,对人生的期望,对梦想的幻灭,表现他的整个人生追求的过程。汤显祖现身说法,谈到他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等的认识和追求,然后展开四部戏,来表现或者是试图图像化的演绎汤显祖的这些感受,这个构思非常巧妙。
    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乡音版《临川四梦》剧作视角独特,把“临川四梦”精华的段落编缀成完整的一台戏,而且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大作,是有心之作,有为之作,可以看出导演童薇薇、编剧曹路生精心的构撰。这部剧既有当代性还有传统文化的血脉,乡音版《临川四梦》的编创是对中华美学具象的传承和当代的呈现。
    将“四梦”一体介绍给观众,也起到了导读观众的作用,观众会发现原来除了《牡丹亭》之外,还有《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会刺激大家看更多经典的东西,包括“南柯一梦”典故的来历,推动古典文化立体深刻的感悟,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这个做得很到位。把“四梦”一体介绍,弥补了汤显祖剧作演出的一个空白,这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尤其是它立体地介绍了汤显祖,要大力推广。
    李简(北京大学教授):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时候,推出这样一部乡音版的《临川四梦》,“四梦”又由汤显祖家乡的声腔表演、以乡音版命名,我想这丰富了汤显祖的舞台表现,所以特别感谢编剧、导演还有演员在改编、编排剧目的时候所付出的所有辛劳。这样一台戏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这个剧本文本的结构很有新意,构思上很有特点。从构思上看,它的好处就是既呈现了每个剧本的经典片断,同时又借这些经典片断,借汤显祖的述说去表现汤显祖。这个想法非常好,有新意。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我对这个团队创作的乡音版《临川四梦》真心的感佩。我觉得它能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把汤显祖的精华浓缩下来,又能够把汤显祖的事迹串联进去,很不容易。这个戏呈现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已是非常的美好。
    吴凤雏(江西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这部戏第一个看点是戏剧结构方面。特色在于一条主线,双重串联。用汤显祖作为一个大串联,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一以贯之,把汤显祖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把四个原本各自独立、没有故事牵连关系的戏联成一台。实际上汤显祖的“四梦”都是言情的,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编者抓住了这个情字,许多点都抓得很好,用汤显祖的人物故事串联,整个戏变成了有机的整体。
    双重串联,是用剧中角色作为叙述人串联各梦的情节。因为此剧中的每个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折子戏,他是每个戏精华的东西撷取连缀,这刚好印证了王思任说的“侠也、情也、佛也、道也”。这是在结构上。而且他抓住了这四个戏的情,比如说《紫钗记》是钟情,“人生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似此”;《牡丹亭》是“至情”,可生可死、感天动鬼;《南柯记》是情了,“梦了为情,情了为佛”;《邯郸记》是情甚,“于中宠辱得丧,生死之情甚具”。我觉得这些抓得非常准。
    注重舞台效果 演出好看好听
    廖奔:没想到这个戏有这么严谨的舞台台风,这么亮丽的舞台形象,这么高的舞台品位,特别是给我们带来声光电交织在一起、美轮美奂的演出,这是让我很过瘾的。特别是我第一次听到盱河高腔的唱腔,这台戏里面用到不少。听这个唱腔的时候,特别是听到盱河高腔唱“姹紫嫣红”的时候,和我脑海里面习惯的昆曲唱腔进行对比,我觉得这个盱河高腔也很美,是另外一种风味,代表汤显祖本土风味的旋律,给人浮想联翩的感受。包括舞美、灯光都很空灵、很简约,所以整个看起来是美的享受。
    梅敬忠:剧场的效果特别好,最后导演谢幕的时候,观众坐在那里不走,反应很热烈,这是很少见的。舞台效果确实好,有热闹,有安静。在开场的时候,在中间的时候,在散场的时候我听了一些议论。大家都觉得舞美好,舞美又简练又文气又有抒情色彩。演员表现很到位,包括唱腔。总的来说,这台戏表演精湛,舞美诗情画意,唱腔特色鲜明,合唱气氛热烈。舞台调度把握也非常有功力。
    路应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这部戏构思很妙,把汤显祖的四部戏串起来,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改编经典的路子。戏的内容很丰富,剧情很流畅,直接的观感是很好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印象。
    音乐的深度和美是一大亮点,不只是行云流水。按照我对传统高腔的理解,现代音乐肯定跟传统高腔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是必然的,真的把盱河高腔扔掉的话,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对保持传统又要有新意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部剧的唱腔新到这种程度是可以的,我绝对不会批评它没有传统特色,在保证传统的基础上,音乐肯定要新。现在,好听是第一位的,好听在表现剧种特色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
    谢柏梁:这台戏风格大气,美轮美奂,说汤显祖也好,说“四梦”也好,我觉得都很大气,整个演出尤其是演员的表演也是很大气的。这个班底包括这批演员我认为是豪华阵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有那么多专家、观众表示欣赏,要祝贺所有创作班底。
    吴凤雏:这台戏用接近当年演唱的戏曲高腔——有海盐腔遗音的盱河高腔演唱“四梦”,是一大亮点。抚州是“四梦”原创地和首演地。当时的首批演唱者是宜伶,演唱声腔是宜黄本土化的海盐腔,但后来失传了。后来,声腔研究者流沙、苏子裕等发现,在抚河上游广昌县甘竹曾家和大路背刘家的宗族戏——孟戏,从明代一直传唱至今,其中有高腔海盐遗音,即盱河高腔,被认为是最接近当年演唱“四梦”的声腔。临川的剧团用家乡的高腔演唱《临川四梦》,或者说用比较接近当年演唱“四梦”的声腔元素,又加入了现代的手段,演绎成当代的盱河高腔《临川四梦》。此外,空灵写意的舞美等等也是此剧的亮点。
    力争精益求精 好戏还要打磨
    廖奔:乡音版《临川四梦》里,“汤显祖”出来只串了一个场,然后开始进入他的戏,每一个戏都是独立展开。这使得剧作遇到一个最大的难跨的槛:四个剧目、那么多人物,在两个小时里怎么体现?
    除了“汤显祖”外,还有四个串场人,体现了侠、鬼、佛、道,这个构思非常好,侠、鬼、佛、道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四个方面。但是在现场观剧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这四个人物全是串场人物,再加上“汤显祖”也是串场人物,人物多感觉有点碎。如果能通过达观与汤显祖的对话将汤显祖的一生起伏表现出来,从他最初的追求一直到理想破灭到最后遁入佛道串起来,则能串得更好一点。
    梅敬忠:我想,戏剧方面的专家会想看到更为完整的戏剧,就会希望这个剧能更长些,而更多的观众,我们不能要求他花那么多的时间来看,而要用较短时间能让他们欣赏到“临川四梦”的概貌。所以从编剧的角度,建议可以弄成两个版本,一个上、下两部版的或者三个多小时版的。目前这部剧从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来看还是长,从经典的角度看却又短。汤显祖一些著名的诗、著名的书信也可以用画外音或者其他形式串到剧作中。汤显祖不仅仅是戏曲家,其实还是一个思想家。戏从思想的角度还可以再深化。
    李简:因为这部戏是依靠汤显祖在串折子戏,那它就担负着表现汤显祖剧本的精髓和汤显祖精神的责任。所以在这个剧本里面折子戏的选择就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南柯记》,它所表达的汤显祖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但现在选择改变了剧本。开场就是淳于棼在寺庙里面就和公主一见钟情,然后是最后的情节,这个跟串场,包括情节上、思想内容上,我觉得有些简单化了。比如《邯郸记》对黄粱梦的处理。因黄粱未熟是关键,先让卢生悟了,才让黄粱饭出现,这个处理的时候应再考虑在黄粱梦里面黄粱饭的位置。
    路应昆:我觉得汤显祖应该是个主导人物,而不只是串场,但客观给观众的感觉汤显祖就是个串场。这个怎么解决,重心放在什么地方,给观众最强烈的印象在什么地方,作品挖得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是这四部戏本身还是汤显祖本身?主线应该再加强,凝聚点再亮一点。
    “四梦”在音乐上的关联度方面也可以注意一下。四大部分的音乐我感觉有点各是各的风格。虽然“四梦”的色彩不一样,宫调不一样,但在此剧中这四个部分是个整体,要多注意音乐的和谐。舞美总体是不错的,但是第三段“云”出来的部分的处理还可以再自然些,用更写意更简练、让人一目了然的办法体现出来。
    谢柏梁:我认为这个戏在目前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打磨可以传下去。比如说,有一个地方说汤显祖看到自己前途无望,寄希望于自己的大儿子,好像他对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想法和眷恋。我觉得汤显祖个人对仕途、对整个官场已经绝望到极致,他不可能还有东山再起的念想。这个戏怎么在大家的建议下做得更加精美,我还是抱着更多的期望的,期望不仅仅在北京演这么一轮,不仅仅是在全国或国外演几次,我希望乡音版《临川四梦》能成为保留剧目。
    吴凤雏:乡音版《临川四梦》将汤显祖及其创作的“四梦”有机连接,剧本选什么情节很重要。比如说《邯郸记》应该是三起三落,《临川四梦》里只选择“落”为开始,如果前面有一个得意的情节(如私写诰命),再落下来云阳问斩等等,就更有波澜。
    要让“汤显祖”这个人物更入戏。怎么让他更入戏?剧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心路历程,还有将汤显祖的创作历程融进去。四部戏共100多出,现在要用两个多小时将其浓缩,撷取确实不容易。
    关于音乐我也提一点。高腔的色彩不够浓。我也跟搞戏曲声腔的专家讨论过,我们这个高腔怎么表现?现在有点往弋阳腔靠,要更往抚州的乡音——宜黄戏、采茶戏、盱河高腔方面靠。
    深化研究宣传 汤学呼之欲出
    梅敬忠:抚州市委、市政府今年纪念汤显祖的44项活动,我觉得是抓住了特别好的机遇,完全是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莎士比亚的莎学相较,汤学已经呼之欲出了。下一步中国如果真的有汤学,汤学的研究重地应该在江西抚州。
    路应昆:抚州市对利用本土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非常重视,用了很大的力量,给我的印象很深。希望接下来的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活动当中,江西抚州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希望抚州在汤显祖研究中所做的工作,能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痕迹,留下印象,留下地位。
    谢柏梁: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我特别感佩抚州方面作出的那么多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此次晋京演出的乡音版《临川四梦》。从媒体到政府机构,都在大力宣传汤显祖。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组织编纂《中国文学史》,跟我们院商量,汤显祖在明代文学中应该占有多大的分量、占有多高的地位?探讨的结果是,汤显祖就跟唐代李白、杜甫一样,要设单独的一章进行编写。
    现在的纪念活动搞得很热烈,但问题是今后还应该怎么样纪念,还应该怎么样研究?要从汤学的方面研究,推动不同的剧种,持续地进行演出。我觉得这个还可以做工作,必要的时候抚州还可以组织新一轮全国性的纪念汤显祖的活动。抚州提出要争取创办“汤显祖国际艺术节”,这种想法很好。国际艺术节打造是容易的,坚持是不容易的;做到江西是容易的,做到全国乃至世界是不容易的;做到昆曲等几个剧种的编排上演是容易的,做到各大剧种和全球的其他剧种都上演是不容易的。希望抚州方面能真正打造下去、坚持下去,成为汤学研究、宣传的中心。
    ●链接
    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抚州乡贤——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戏剧名著《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自面世以来,越剧的、昆曲的,全本的、折子的……各种版本不计其数。
    乡音版《临川四梦》第一次将汤显祖的四部戏剧名著合为一体,将原本需要演出多个场次的四梦全本182出戏高度浓缩,摘选精彩片段重新编排演绎,使观众在两个来小时的时间里,就能领略《临川四梦》,欣赏到汤翁名剧的非凡魅力。
    乡音版《临川四梦》采用最接近汤显祖剧作初演时所用的声腔(盱河高腔)演绎汤公作品,力求还原400年前的经典,给观众奉献上原汁原味的《临川四梦》。
    乡音版《临川四梦》围绕汤显祖在科场、官场的跌宕起伏,演绎出他对“情”对“梦”的向往,全方位展现其思想形态、心路历程、创作激情及梦想追求。
    乡音版《临川四梦》采用跨越时空梦想和实际生活情况紧密衔接,既可独立成章,又可统一成体的结构模式。音乐上采用国家级非遗本土广昌盱河高腔进行演绎,通过声光电,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汤显祖《临川四梦》之精髓融为一体。
    舞美设计以玉茗堂贯穿全剧,每个梦都由此发生,又回归于此,体现理念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形象造型保持戏曲韵味,以水墨风格为主。玉茗堂的光影以山茶花树影,做诗意化表现。
    乡音版《临川四梦》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编剧、上海越剧院著名导演童薇薇执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