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爵迹》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电影《爵迹》最不缺的就是关注度。该片自筹备以来,一直站在两极分化的舆论风口,具有超强的话题性。上映以来,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28亿。 分析其高居话题热度榜前列的原因,小说强大的粉丝基础和偶像明星的演出阵容固然贡献不少,但真人CG特效的新颖酷炫也成为其引人关注的一张“王牌”。“真人CG”是指先通过特殊设备捕捉真人演员的动作表情,再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表演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动画角色形象的拍摄技术。为了制作这部中国首部全真人CG动画电影,创作者拍摄前就把所有人物和道具做成模型;片中的长发模型需要用上万根引导曲线,苍雪之牙的翅膀羽毛需要一根根摆上去,断断续续做了三个月;11位演员在建模扫描时每人用到约60台高清摄像机进行同步捕捉拍摄;仅十多分钟的动态树林镜头就需要16万小时的后期渲染……这种探索新技术的功夫和勇气值得肯定。然而,与国外几分钟动画动辄用几年时间制作的视听效果相比,《爵迹》的成片质量存在许多不足:人物的身材比例失真,头太小而身体过于修长的“十八头身”和细如竹筷的四肢、脖子,给人以奇怪的观感;角色动作不协调、四肢无力虚软、面部表情僵硬等问题,使人物像被操控的提线木偶般缺乏生命力,以至于诸如“为什么要做成动画”“全明星阵容就演了个这”等争议在影片上映后不绝于耳。 其实,从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开始,到《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圣诞颂歌》,直至2011年的《丁丁历险记》,全真人CG动画即使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好莱坞也鲜有人染指。之所以遭遇如此尴尬的市场境地,主要是因为这种电影成本极高,制作周期超长,投资回报率太低。在这种情况下,《爵迹》仍然敢于挑战全真人CG电影,有人猜测这可能是由于创作者试图展现一个完全架空的魔幻世界里诸如魂兽、魂器、雷恩城、永生岛等幻想中的形象和场景,如果用真人电影结合CG动画的方式,成本更高。至于为何用真人CG动画演绎真人的形象,则可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大牌明星的粉丝效应。可见,《爵迹》宣传反复提及的技术开拓性和艺术实验性,更多的是与时间和金钱妥协的结果。 《爵迹》引来网友吐槽不断,除技术层面不成熟的短板外,内容层面人设雷同、情节破碎、逻辑混乱、背景庞杂等“硬伤”也难辞其咎。影片讲述了在某架空时代的奥汀大陆上,精通魂术的能力者“王爵”与其候选继承人“使徒”在统治者“白银祭司”的领导下,为争夺权力、捍卫荣誉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从人物设定来看,冷酷、高傲、任性、无情等词汇的排列组合就能描述几乎所有人物的基本性格,加上天束幽花、鬼山莲泉、鬼山缝魂、修川地藏等拗口难记的名字,使影片中角色之间的区分度极低。从故事情节来看,毫无预兆的线索更替和猝不及防的戛然而止让观众很难把握影片的叙事节奏,而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一开始似乎在讲述七度使徒麒零的成长故事,而后这条叙事线索逐渐被不同王爵使徒间的厮杀所取代,结尾又冒出了五度使徒鬼山莲泉变成了“双身王爵”却失去了哥哥从而内心充满仇恨的情节。而对于为什么麒零会被选为使徒、为什么在知晓秘密的王爵中只有五度王爵被追杀之类的悬念,影片或简单粗暴地用人物对话解释说明,或任由观众自行“脑补”。即使是在二次元世界,也要有对人类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回应,而这正是《爵迹》的最大软肋。脱离实际的情节和价值取向的模糊,彻底让其成为原著粉儿心有灵犀的狂欢世界和普通观众捉摸不透的海市蜃楼。 无论是人物塑造的缺乏新意,或是剧情发展的漏洞百出,还是思想内涵的空洞模糊,都暴露出《爵迹》在编剧环节的不足,不知与一年半的后期制作时长相比,影片在剧本改编时花费的心力能够占几分。随着国内电影市场逐渐迈向成熟,观众对于优质观影体验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追求视觉奇观和感官刺激的表层上。当粉丝效应、明星阵容和炫酷特效几乎成了国产奇幻片的标配时,人们更看重“大制作”背后的内涵和深度。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爵迹》《封神传奇》等影片依然醉心于呈现华丽的外在奇观而不重视对剧本内涵的打磨和挖掘,只能沦为网友口中“有颜值、有特效却没有剧情逻辑的烂片”。虽然可能凭借话题和人气赚得一时的高票房,却可能消耗了自身乃至整个国产电影的信用和声誉。所以,国产奇幻电影要想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不仅要用好技术这把“双刃剑”,更应强化内容这一“内功心法”。只有双管齐下、内外兼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保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