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感地生活,有美感地写作——关于“新美育”的一些讨论视点
韩丽君(《作文世界》执行主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社会审美的外延与内涵都有了新的特质,文化会出现什么新形态,对儿童的美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教授):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美育也不能脱离这一状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这种多元性。 首先,我们处于古今中外之间,如果要美育,往哪个方向美育呢?是朝着《暮光之城》那种哥特色彩的美国校园文化呢,还是朝着汉服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抑或是其他?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儿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以前讲美育的时候,潜台词是针对大众文化的提高,而现在雅和俗的关系已经不能像以前能够完全分开,雅和俗有打通、颠倒、融合的趋势,比如电影电视这样的俗文化,或许恰恰能产生非常先锋、非常引人注目的思想,而我们以前认为的雅文化中,却有不少沉闷的、疏离的,难以打动人的内容。 第三个,我们今天不仅要看到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而且有一些亚文化出现,西方对青少年亚文化已经有较多研究,虽然我们在这方面提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亚文化是存在的。很多家长表示不太理解自己的小孩的审美趣味,其实他们是不理解孩子的群体,不理解那个群体的趣味、逻辑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美育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韩丽君:基于这些变化,我们是否有必要提出“新美育”的理念? 汤拥华:时代一直在改变,倒并不是说时代一变,我们就一定要拿出一个新观念。不过今天确实有很多疑惑和焦虑,要面对许多新的难题,而过去一些思考问题的框架显得僵化了。如果提出“新美育”,我想这个“新”主要体现在直面难题,从在传统看起来规范、安全的某一个审美教育的课堂走到生活真实的现场,对当代生活做出审美的体验、情感的把握和理性的分析,以此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 韩丽君:您说的我非常赞同。少年儿童出版社《作文世界》杂志近期主办了“玫瑰杯”新美育作文冲关大赛,意图依托上海,把与世界零距离的先进写作理念传达给孩子,也是基于相似的理念,提出“有美感地生活,有美感地写作”的理念,希望孩子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自己创造和感知美。您能对我们的大赛提点看法和建议吗? 汤拥华:我的想法是,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美育也要体现在能力的提高上。我想强调这样几种能力:感受力,分析力,想象力。感受力并不仅仅是要孩子去感受那些大家都知道、都承认的美,还要能够去感受那些有可能存在争议却给我们带来了真实冲击力的东西。不要老是担心小孩子接受不了另类的东西,其实他们在生活中一直能够观察到并表达出某种成人或许无法理解的信息,这些是他所发现的东西,发现才能带来感动,带来启迪。 第二种能力是分析力。审美活动并不只是独自陶醉在忘我的境界中,艺术现象是需要谈论的,需要一群人一起分析它背后的东西,它是怎么做出来的,跟哪些人有关联,它的意蕴有哪些层次,哪些地方是新鲜的,哪些地方是从众的。而在感受力和分析力不断强化的同时,我们的想象力也就不断提升。 这里说的想象力也并不只是虚构一个故事,想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想象他人的喜怒哀乐,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想象另一个可能的世界。想象力既关乎创造力,也关乎同情心,其要义就是不要被自己的生活困住,要始终能够“四十五度仰望星空”。三个能力可以分开看,也可以看作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必须以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去理解当代生活,而这与其说是立场问题,不如说是能力问题。 韩丽君:感受力、分析力和想象力虽然并不是新词,但您赋予了它们更新的内涵。如果它们实现有机结合,会出现非常令人欣喜的景象。您对作文教育能否提点建议? 汤拥华:我相信,作文教育在美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作文教育的基础是写作能力,但是写作能力并不只是文从字顺的问题。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描述生活,就是他用什么方式感受和想象生活,就是他在对生活进行怎样的审美化。 总之,美育不是以现成的知识去教导人,而只是人成长中的一些特别的契机。我们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会时时需要有一种能力,能够在“看透”这个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兴趣与热爱,这种能力就是健康人格的外现。在这种健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美育可以起到微妙然而不可低估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