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探讨技术伦理?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开幕,在公共空间内与观众一同思考
大腿别哭 盖瑞·希尔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正不断挑战和突破伦理的临界点。克隆技术的诞生使人类改变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这是干预人类自然发展的行为;网络技术带来虚拟、无序的网络犯罪;核能、核武器将人类和平推向命悬一线的边缘;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污染问题更是比比皆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关于技术与伦理的讨论变得刻不容缓。恰在此时,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提出“技术伦理”这一主题,希望与公众一同思考未来科技可能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伦理问题,以及审视现有科技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导致的伦理危机。 2016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前身为2015年由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与中央美院合作举办的B 3移动影像展。2016年,此项目更名为媒体艺术双年展,并将以双年展的形式以后每两年轮流在中国与德国举办。首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包括两个子展览,分别为9月24日至10月30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的“实验空间”特别展览和9月25日至10月9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的“技术伦理”主题展览。中央美院作为本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主办单位,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德国B 3动态影像双年展组委会共同邀请国内外40余位(组)艺术家(团体)围绕当下盛行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基因技术与元科学等五大科技支柱,通过艺术作品探讨由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早在7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美院教授费俊就曾对媒体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进行阐释:“在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地界定什么是媒体艺术,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媒体已经从传统意义的屏幕转移到身体、微观物质层面。 ”游走于昏暗的“实验空间”内,玻璃展柜内“电光石火”般的光影设备不断播放着仿佛漂浮于太空中的肢体;在短片《墙》中,一个男人不断将自己摔向一面黑色背景的墙,突然出现的刺眼闪光灯捕捉到每一个撞击瞬间; 《大腿别哭》探讨了不同物体之间干涉彼此边界的状态;在互动装置《我》里,观众通过针孔摄像装置观察到的是正在窥视自身的自己。这是一场以科技为前提的、充满试验性的展览。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 B 3动态影像双年展创始人贝恩德·柯睿格在开幕式上表示:“过去几年里,动态影像创作彰显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此次双年展以公共的、个人的或感性的方式探索了愿望、欲望、诉求和质疑,以‘欲望诉求’为切入点,以动态影像为形式,解剖各种欲求的内部。从艺术、科技、社会等层面上来观照‘技术伦理’的命题。 ” “实验空间”特别展览中,虚拟现实板块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对于虚拟现实作品的集中展示,该板块中不仅有国内艺术家田晓磊、朗雪波与王跖、刘言韬、周戭等人创作的虚拟现实作品,也有德国B3动态影像展推荐的虚拟现实电影与短片。另外沉浸板块中的14部穹顶虚拟现实作品,让观众沉浸在光怪陆离的图像和影像中思索。 面对美院学子,中央美院“实验空间”特别展览的观展难度略大于面对公众的中华世纪坛“技术伦理”主题展览,为了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中华世纪坛美术馆展厅内与展品配套展出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内容,使相对高精尖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并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交互呈现。 此外,观众还将在北京地铁4号线和14号线的公共屏幕中观看到与本次双年展相关的展示内容,并可登录官方网站www.bmab.com欣赏这场永不落幕的“超链接展” ,这是本次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展览模式上的创新,极大程度地延展了展览内容,并将全世界范围内与“技术伦理”相关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在线上勾连在一起,形成巨大的信息资料库,或者说,是一个智库。 中央美院副院长、策展人苏新平表示:“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作为一个激活艺术与城市有机共生的国际创意平台,开创性地使用城市公共屏幕作为艺术载体,使媒体艺术深度融入公共空间,形成跨地域的文化效应,为城市注入富于活力的创意能量。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