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张军锋:跋涉在纪录片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北省文联主办,由河北省影视家协会承办的张军锋纪录片艺术研讨会于8月29日在北戴河河北省文联艺术部落举办。会议由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社长、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振儒主持。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郜世泽代表主办方致辞, 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解晓勇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张军锋是在中国纪录片界特别是文献纪录片界有一定影响的资深纪录片导演、撰稿人,是河北文献纪录片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晴朗的天》《重生与辉煌——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认识南非》《跨越:河北1949-2009》《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平山记忆》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河北从建党到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深入挖掘了近现代以来燕赵大地的历史风云,多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大奖,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弘扬了河北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燕赵红色文化的魅力。
    他还多次应邀参加中宣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伟大的历程》《旗帜》《大鲁艺》等重要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在拍摄纪录片紧张工作的同时,他还致力于口述历史的整理和中共党史、近现代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建党》《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三部专著,主编了《八路军口述史》《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回想延安: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台前幕后》等口述类图书,并在《党的文献》《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电视》等报刊上发表党史研究和电视研究的很多文章,成为活跃于党史学界和电视纪录片界的撰稿人和导演。
    在历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张显


    2014年年初,北京市与河北省文艺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视剧创作“河北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一批数量可观,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河北特色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业内刮起一股强劲的“燕赵风”,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河北现象”。
    河北是一片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热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河北现象”的形成,是河北省文艺创作多方面成就的聚合反映。毫无疑问,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也是“河北现象”中重要的一环,是全国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片“高地”。在被称为“文艺冀军”的阵列里,河北纪录片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军。而这个方面军里的领军人物,就是今天我们研讨会的主角——张军锋。
    之所以说河北“红色纪录片”创作在全国是一片“高地”,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创作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和2001年建党80周年创作的《开端》,连续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创作的《晴朗的天》,200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创作的《八路军》,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一起,在2007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庆典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中榜上有名,一家电视台有四部作品在这样重大的纪录片庆典中入选,这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四部作品的主创人员名单里,张军锋是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经过十几年的磨练,张军锋逐渐成长为河北纪录片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伟大的历程》《旗帜》《大鲁艺》等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尤其是在《大鲁艺》中担任总撰稿,对全片的成功功不可没。
    2013年,张军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创作完成了一部很有创新意义的文献纪录片《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他们用一种全新的国际视角来解读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话题: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决战中,国民党为何失败,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全片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中共党史的视角,采访多位台湾重量级学者和前苏联、美国当年在中国深度参与这场大转折的历史见证人。这种视角的改变,使这部纪录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
    2015年8月上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播出了《平山记忆》,这是张军锋和他的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部很有特色的重量级作品,播出后反响强烈。本片以朴实、凝重并带有鲜明平山地域特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展示平山儿女以其仁厚实在、悲歌慷慨的风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摄制组采访了大量重要历史当事人和知情人,并首次披露中央档案馆、日本公文书馆等机构保存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被称为平山儿女苦难与辉煌的真实记录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和史诗。可以这么说,《平山记忆》既是张军锋纪录片创作历程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河北红色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耐得住寂寞。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艺术劳动,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回顾张军锋同志20年的纪录片创作之路,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研究、宣扬、传播,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还为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不但涵盖了河北从建党到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而且有许多全国性的重大题材,以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弘扬了河北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燕赵红色文化的魅力。
    难能可贵的是,张军锋同志在紧张的纪录片创作之余,还投入大量精力撰写、主编了十多种著作,诸如《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建党》《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八路军口述史》《回想延安:1942》《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等都赢得党史界、出版界专家的高度肯定,这在全国纪录片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2014年以来,河北省文联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地召开裴艳玲、旭宇、郑一民、孙德民、李明久等河北艺术名家艺术成就研讨会,充分发挥“冀”字号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召开研讨会,这在全国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这既是对张军锋同志20年创作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扩大河北红色纪录片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祝愿河北纪录片创作借此东风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期待张军锋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用镜头讲述历史的内在逻辑
     张德祥


    看张军锋的纪录片令人惊异,近20年来,他大致就做了一件事:寻找历史走向新中国的内在逻辑。《开端》《晴朗的天》《八路军》《大转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平山记忆》等,实际上就是发掘那一条历史线索,回答历史为什么如此走来。历史本来就是这样走来的,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应当“不忘本来”。但这“本来”,近年却遇到了种种说法,形成了莫衷一是“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规律,随意曲解历史、戏谑历史、娱乐历史、恶搞历史甚至恶意颠覆历史,一时间,真假莫辨,是非颠倒,中国革命历史的面目模糊不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张军锋的文献纪录片显出了独特的还原历史、澄清历史的价值,显出了历史自身真实的逻辑,用事实告诉后人历史为什么会如此走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影视行业热的是谍战、仙侠、奇幻、神剧、雷剧、怪力乱神、小鲜肉,影视人大多都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兜圈子,为产业利润也为自己的名利奔忙,而张军锋却游离于这个潮流之外,居然十余年静静地做一件与时尚潮流无关的事情。这,非有定力不可,非有静气不可。是的,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随波逐流的。张军锋的作品告诉我们,他宁愿去寻找历史的真谛,为历史留下一份影像信史,尤其是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显得珍贵。
    《开端》对“一大”代表人物一个个的命运展示,重走了一遍每个人走过的足迹,采访了无数见证者,重现了当事人的心路历程。既使人看到当年的历史曲折,又解开了每个人的命运之谜。归根结底,还是信念决定一个人的道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很有史料价值,很有人文价值。
    《晴朗的天》《大鲁艺》揭示《讲话》给中国文艺带来的变化,表现新的文艺的精神境界。为什么有那么多文艺工作者来到根据地、解放区?这里并不富裕,这里非常艰苦,他们能适应吗?他们克服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人民的文艺从这里走来。
    《大转折》聚焦历史大势的转变。从开端到大转折,20多年的孕育、发展、形成。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部纪录片好就好在具有国际视野,不仅从西柏坡、根据地着眼,而且是从国际形势、多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来看中国大势所趋,清晰、明了、必然,历史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实现了大转折。
    《平山记忆》之平山,太行山麓的一个区域,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区域,真正展现共产党、八路军是如何在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如何发动人民大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与人民鱼水情深,血肉相连,人民群众是如何被唤醒的,人民群众是如何自觉的,是如何与民族、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民主政权建设,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推动者。戎冠秀,一个农村妇女,是人民大众的一个代表。那么多烈士,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参与了历史的创造,是他们的力量形成了历史的大转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政党兴衰决定于人心向背。综览张军锋这一系列文献纪录片,再看他撰写的书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者,只不过他是用镜头来表达与阐释的。
    民族、国家、人民的需求,文明发展的要求,几方面的合力形成历史趋势。政党在历史趋势中的选择、代表什么人、代表什么力量在历史中发挥作用。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个人的信念、意志、性格决定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
    历史趋势、历史细节、人物性格,这些都是张军锋作品中的元素;影像化的、形象化的表达,注重纪录片的故事性、逻辑性、艺术性,是张军锋在叙事上的追求;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前因后果的逻辑链条,逻辑就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事物变化的形式,所以,思维的逻辑是为了解开历史的逻辑,在这点上,张军锋的镜头语言就是他思维的表达,用镜头讲述历史的内在逻辑,有广阔的思想含量。
    文献纪录片,贵在呈现事物的逻辑性、必然性。
    探寻民族记忆中的红色基因
    李跃森


    每一部好的历史文献纪录片都是对过去的一次发现或者重新发现。观赏张军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时,这种感受愈发强烈。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不仅由于其作品中史料的丰富性,而且由于他对史料独特的剪裁、取舍方式。他对于史料的运用看似随意,甚至有些跳跃,其实却深藏匠心。他的身上既有纪录片人的敏锐与睿智,又有史学家的胸襟与器识,这种集二者于一身的特点形成了张军锋历史文献纪录片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
    张军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采取了一种质朴、平实的叙述方式:细细讲述,娓娓道来,探奇而不猎奇,更不炫奇。不虚饰,不矫情,不空洞,不浮夸,没有故弄玄虚的拍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一切都显得朴素、自然,但在这朴素、自然背后却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澎湃的激情。概而言之,他的文献纪录片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宏阔的背景下探寻历史的脉动,自觉地体现我们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张军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主要围绕着共产党人在过去岁月中的奋斗历程展开,着力挖掘蕴含于其中的精神力量。比如《开端》追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足迹,表现了共产党人为国家命运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大转折》通过关键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对比,鲜明地阐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性命题;《晴朗的天》围绕着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后延安的文艺创作和鲁迅艺术学院的诞生、发展,反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平山记忆》通过一个地区革命火种的传播,反映了燕赵大地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不过,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张军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与以往的同类作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他的作品通常会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用剥丝抽茧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同时,他的作品又都有着开阔的视野,常常通过国内外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作品中让这些资料互相印证、互为补充,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史家风范,不是停留在历史的表象上面,而体现出一种从历史进程中寻找规律的努力,从而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
    第二,采取以人带史的方式,把讲述的重点放在人物身上,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串联起来,通过各个角度的探寻来反映历史事件,在历史的风起云涌中再现人的精神与品格。事实上,不可能有对历史准确无误的记录,纪录片创作者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不同声音对事件进行描述,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从而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亲历感。这正是张军锋所努力追求的。比如《开端》通过事件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讲述,清晰地勾勒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精神脉络,写出了他们的气魄和胸襟,特别是对陈独秀早期的活动和影响作出了公允的评价。《大转折》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选择西柏坡作为中央驻地的过程,传神地表现了历史进程中伟人独特的个性、气质。《辉煌与重生》通过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口述,再现了普通百姓历经劫难的困苦、悲伤,生死救援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和唐山人民“凤凰涅槃”的坚韧与顽强。
    第三,具有强烈的揭秘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细节的深入挖掘上面。张军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发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史料,即便在表现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也努力向纵深开掘,力图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在发现历史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笔新的财富。比如《开端》中寻访亢慕义斋过程中罗章龙1991年的采访录音,《晴朗的天》中毛泽东发给丁玲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手稿,《大转折》中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走下飞机的影像资料,《平山记忆》中六位老同志讲述平山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以及“平山团”历史的口述,《晴朗的天》中于蓝、力群、贺敬之、王昆等老艺术家关于鲁艺历史的口述,《重生与辉煌》中地震幸存者在被救出后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影像资料,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正是通过张军锋的采访,我们才得以知道,原来《共产党宣言》是在义乌分水塘一间柴火房里翻译出来的,诞生于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原来是19位学生,等等,这种记述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史料价值。
    张军锋具有诗人气质,他的纪录片中总会出现一些抒情的段落,但这无碍于其客观、真实,因为这些段落是由对历史的发现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他深深地扎根于燕赵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在“慷慨悲歌”的地域文化品格与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结合点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追求视觉的冲击力,但其作品却有着很强的冲击力,究其原因,是源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精神力量。
    张军锋纪录片艺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郜世泽(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文献纪录片创作是文艺创作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也是河北省颇具创作实力的艺术强项,对于弘扬主旋律,尤其是在传播、宣传党的历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组织这次研讨会,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落实河北省委宣传部“推人才工程”计划的一项具体举措。请各位领导、专家,对张军锋同志的纪录片作品谈一谈看法,提一些建议,总结一些创作的规律,帮助河北纪录片在选题、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党史研究和文献纪录片创作都很重视档案文献史料的梳理,但文献纪录片创作还需要大量的细节支撑。张军锋的纪录片用了大量的心血去寻找细节,而且能够把细节和整个历史背景融为一体,正是因为有了张军锋这样一批电视人的参与,党史研究变得更加丰富生动。除此之外,张军锋做的口述史整理也很有价值。一方面,他留存了很多口述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他把口述采访的影像整理成文字并出书。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将口述史与回忆录混为一谈,认为当事人的回忆就是口述史,实则不然。口述史需要历史学家和当事人双方面的合作,历史学家不仅要从口述者的陈述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也要从专业角度对口述内容去伪存真,因为有的时候当事人的记忆可能出现错误。我认为,张军锋做的口述史工作是比较专业的,不仅应该从电视人的角度对其加以肯定,也应从史学角度对其加以肯定。
    李向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当时在策划《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的时候,研究了很长时间,讲大转折,讲国民党失败,共产党的胜利,无论是文献还是著作、电影,已经有很多,如何表现这种转折的必然,张军锋团队做了很深的思考,我也参加了这种思考。这些思考有一种现代眼光。《平山记忆》在策划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痛苦探索的过程。怎么来提升平山?探寻从它早期的革命一直到新中国的诞生走过的这条道路,我们多次切磋,寻找文化的基因,主创做了很大的努力,因为我也参与其中,有亲身体会。
    张志平(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河北省文史馆馆员、《平山记忆》总策划):
    我用六个字评价张军锋:第一,忠诚。第二,敬业。第三,包容。拍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如果你不忠诚,就拍不出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来。我随剧组参加了很多采访活动,好几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起亲人战友的牺牲,讲他们遭受过的那些生死磨难,讲他们的亲人被日本侵略者屠杀,90多岁的老人哇哇大哭,摄像机刷刷地响着,你的感情不升华那是不可能的。
    王海平(河北电视台精品创作室原主任、纪录片编导):
    许多文献片导演的撰稿能力很弱,必须请人来做。但是张军锋多是自己撰稿,即便请人做撰稿,他也是先搭建好整个框架,自己先撰稿。在节奏的处理上,特别是在语言的方式上,他有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我感触是比较深的。军锋做过很多片子,但他不限于完成片子,他还把掌握的素材、第一手资料转变成了文字,出版了很多书籍。
    高小立(文艺报社艺术部主任):
    张军峰严格遵循纪录片真实的艺术本质。现在国内外纪录片越来越流行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张军锋没有跟风,几乎全部采用真实史料结合口述历史的方式,强调了文献纪录片真实严谨的特性,其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量与检验。张军峰不仅擅长以人带史,用真实的影像诠释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还善于抓取历史断面中发生的故事化内容,通过艺术升华与高度浓缩,完成了认知价值、文献价值、审美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统一。
    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研发部原主任、资深电视人):
    张军峰的《平山记忆》中有很多充满诗意的表达,无论是在解说词上,还是在叙述内容中都蕴含着这种诗意。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墓碑,它不仅象征着对烈士的缅怀,还象征着不忘初心。这些诗意的语言和画面,让我认识到,只有这块土地,这样的人民,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党的领导下,民族的命运才能出现巨大转折。
    王剑挺(河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
    张军峰专注于红色题材的创作,坚持研究与创作相结合。对于张军峰而言,撰稿、编导与拍摄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在故事性和细节的挖掘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解晓勇(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近年来,河北纪录片人始终坚持立足河北大地、传承河北文化、讲好河北故事,推出了《平山记忆》《西柏坡来电》《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武强年画》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彰显燕赵风骨、传承中国精神的优秀纪录片。张军峰作为河北纪录片创作的领军人物,现已调入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保持和发扬在河北吸吮的政治营养、人文营养与艺术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打造出一批体现价值底色、体现时代风骨、体现百姓情感、体现文化根脉、体现宽广视野的优秀纪录片精品。
    (按发言先后排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