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20岁 成罕见“现象级”文学作品 总销量超4.5亿本
6月26日是世界级IP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20周年的日子。在同系列电影中饰演“哈利”和他的小伙伴——天才少女“赫敏”和红发“罗恩”的演员们如今都已长大,有的萌颜不再,有的成了偶像学霸,有的寂寂无闻…… 不过,这并不妨碍世界各地的粉丝们仍把他们视为演绎心中天才魔法师的唯一人选,归根结底,他们爱的还是小说中勾画出的那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和似幻似真的魔法世界。 据新华社电 在6月26日这个官方纪念日,穿着魔法学校黑色长袍、手举魔杖是世界各地“哈迷”们聚会时的“标配”装束;但在英国伦敦,马辛哈姆并不仅仅在20周年这样的重要日子里才作如此打扮。 即使在上班时间,这个27岁小伙子有时候扮作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教授斯内普,有时也会扮作其他巫师的形象。他说,同事们已见惯不怪。“他们不像以前反应那么大了,顶多会说‘哦,你又穿成这样了’。” 在英国,像马辛哈姆这样不吝于宣告自己“铁杆哈迷”身份的人不少。在威尔士地区加的夫市,现年43岁的特蕾西和她的15岁儿子布兰登上趟超市都会一起穿着“魔法学校制服亲子装”。对特蕾西来说,对魔法世界的痴迷始于系列小说中的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那是丈夫病逝前不久送她的礼物。“我们把它当成了某种寄托。” 到今天,特蕾西已经在哈利·波特周边产品上面花了将近4万英镑,收集了2506件相关纪念品。 “麻瓜”眼中的“魔法”世界 对很多中国普通读者来说,接触到哈利·波特已在成年之后,并不太容易被书中的各种魔法吸引,媒体更津津乐道的是原著作者J·K·罗琳从英国一个捉襟见肘的“穷妈妈”变成全世界最有钱有名作家的“魔幻”故事。 罗琳1995年就完成的手稿,直到1997年才被英国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捡”出来,很难说这叫“慧眼识珠”,因为首版才印了500本,出版社显然也信心不足。书也并没有“一炮而红”,几年之后才开始流行。 到第四部小说首版时,印数已是百万级别。发行首日,少男少女们在各大书店外彻夜排队,就像争买偶像歌手演唱会门票。在电脑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一部文学作品获得这种待遇可谓罕见。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量超过4.5亿本。 在中国上海,现在已是知名大学跨文化研究学者的迟若冰2002年才开始接触哈利·波特小说,朋友借给她已出版的前四部小说。“那时候快要大学毕业了,有很多空闲时间,就开始看起来,发现文字很生动,故事吸引人,读起来就放不下,一口气就读完了四本书。”她告诉新华社记者。意犹未尽的她又特地托朋友从英国买了4本书的英文原著、千里迢迢邮回中国。 她并没有因此变成电影周边迷,但对书的喜爱延续至今,“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魔法世界的神奇,而是里面对哈利成长的描写,感觉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青少年时期都会有和书中人物同样的经历,所以有共鸣。加上一直潜藏的伏地魔的威胁,情节跌宕,读起来像是‘成长+探秘’小说合体”。 故事动人之关键“魔法”,乃是情感共鸣。说到底,再怎么假扮成“魔法师”,我们都只是“麻瓜”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