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肖复兴:记忆在老院就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晚报 陈梦溪 参加讨论


    
    
    
    
    2017年2月,作家肖复兴的新作《我们的老院》出版,这部作品比他此前的许多作品都要厚重,不仅仅是因为30万字的篇幅和他70年的生命体悟,更多的是几代北京老院人让人感叹的命运。记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来到了肖复兴位于潘家园的家,尽管现在的他住在有电梯的16层,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四合院中度过的。他在专访时对记者说:“我到了这个年龄了,写作要反复掂量,每一篇都要想得很仔细了才下笔。”
    老院故事多
    肖复兴的书房里有一本不大却很厚的素描本,他找到窗前一处阳光充足的地方,摊开本子,对记者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每一页的画作。这些画作有些是用水笔、钢笔、水彩笔甚至彩色铅笔描绘的,并不专业,却充满韵味,其中有风景、有人物,都是肖复兴近些年在写作之余画下来的。其中几十张黑白绘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都是他在探访故居和周边时所画的老北京。
    “我从出生到21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都在老院生活,从北大荒回来之后又在这住了几年,后来搬到对面的院子住了几年,再后来搬到永定门外、和平里、双井,再到现在这里”,冬天是适合回忆往事的时间,寒冷让时间都会流逝得慢一些,肖复兴在去年冬天到美国看望儿子,闲时完成了这本书,一年后对记者回忆起当年的故事。
    2004年出版的《蓝调城南》里,肖复兴走访了不少老胡同、四合院、老建筑等古城风物,但对于那里的人他却一直没敢动笔,直到2015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将人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正因如此,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书,也是他一部最重要的书,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采访中肖复兴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美国有个作家说过,人物的命运必须要有时间的跨度才能显现出来,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肖复兴说,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往往看不出一个人有什么变化,只有在时间流淌过后,再写这些人物,那些命运的起伏才能让人感受到。
    提起粤东会馆很多人都很陌生,它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会馆,坐落在前门楼子东侧一条叫西打磨厂的老街上,老门牌是打磨厂179号,新门牌90号。这条明朝就有的老街上有八大会馆,粤东会馆名列第一。“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肖复兴说,这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里故事多了,“这些人的命运也跟我都很相关,我了解得也比较清楚,他们的孩子跟我是一起长大的,他们跟我的父母差不多大。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了我的写作财富。”
    动笔前,肖复兴先把大院里边的格局画了一张图,挨着大门是哪家,给各个家庭都做了个人物小传。“这样我的思路渐渐明朗了,决定以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命运变化把老院的过去写出来。”肖复兴说。
    喜欢去老院看看
    去年夏天,肖复兴又去了一趟老院,记忆里前一晚刚下过暴雨,满地青苔。“院子正在整修,门是虚掩着的,用一根铁丝别着,我一推就进去了。屋子都已经空了,每家都是上了锁的,只有我们家那三间房是开着的,堆着好多管子,早就没人住了。”肖复兴说,只有东跨院的三户人家至今还没有搬走,其余全拆干净了,“老人们主要是为了孩子,孙子辈上小学,前门地区的小学教学质量好些。”
    肖复兴的儿孙如今都定居在美国了,但每次后辈回国看望他时,他总要带着他们转转老北京。“我儿子也是在北京长大的,也有记忆,虽然后来去美国上学了,但他对北京也是有感情的,他也喜欢跟我回去老院看看。”肖复兴说,“老院这些街坊对我都特别好,都是看着我长大的。”
    一次他去胡同采访的时候,正跟老街坊打听呢,旁边站着个姑娘冲着肖复兴乐,问他你是肖复兴吧,不认识我啦,小弟你还认识吧?肖复兴忽然想起她是小秋。“她弟弟这些年跟我一直有联系,我们一起长大的,但她之后我一直没见过。”肖复兴说,当年一起玩的小伙伴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有联系,“我们都一般大,命运大同小异,其中一个我写成了《最后的孩子王》。”
    肖复兴每次回去都特别感慨,“一方面人在不断地外迁,比如我,另一方面,老的人在不断去世,过去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变化是无法阻挡的,城市总在不停更新,老院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肖复兴觉得,人们的记忆不应该随着时间都消失掉,支撑我们的除了地理的空间,还应该有记忆的空间,只要记忆存在,老院就存在。
    越了解写起来越节制
    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一座富矿,但怎么开掘却让肖复兴犹豫了许久。院里的居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这些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真实的力量让人震撼,却也让人犹豫。这次,肖复兴反而没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方式,而是与此前习惯的写作手法刻意拉开了距离。
    “我早就想写我们的大院了,但是一直没写,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我找不到一个方法,写得太实就是报告文学,写得太虚就成小说了,怎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肖复兴从刚刚的回忆中抽离出来,很冷静地说,自己不想刻意地煽情,对人物的描写无节制地蔓延,如果事无巨细地把人物的每件事情都写出来,读者不会喜欢看。“我就把命运的节点写出来,把人物的关键几件事写出来,就够了。”肖复兴说,这样既朴实,又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这一点我必须坚持,因为我太了解里面的故事了,反而下笔要节制,不能加入太多自己的感情,不能无限制地感慨和抒情。”他相信读者能明白他的“留白”,能感受到蕴涵在其中未写出的深意。
    肖复兴坦言自己还有一层顾虑。他把书里所有的人名都用了化名,有些还刻意张冠李戴、偷梁换柱,“要是不这么做,只要是大院的人,一看就明白写的是谁了,尤其是写的一些人家不太光彩的事儿。”肖复兴说,“我尽量用文学的手法处理一下、改造一下,这样既不失事情的真实,也不给自己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