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5年8月23日,被称为科幻文学诺贝尔的“雨果奖”在美国颁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记录。之前,刘慈欣做客中新网访谈节目,畅谈了《三体》的创作过程,并分享了他对科幻小说的理解。 写好科幻小说的关键是有科幻思维方式 刘慈欣在访谈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写作的道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科幻阅读爱好者。在他看来,科幻小说是一个类型很丰富的文学题材,很难一概而论。而他本人最喜欢看的科幻小说是比较传统、基于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如美国科幻的三巨头(克拉克、阿西莫夫等)的作品。 另外,一些用科幻所独有、现实主义文学没有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科幻小说,比如奥威尔的《1984》,刘慈欣也很喜欢看。 当被问到“写好科幻小说最关键的是什么”,刘慈欣回答是必须有科幻思维方式。“就是对宇宙的宏大有一种敬畏感,渴望有想象力的触角,来超出有限的生活,去触摸那些我们的身体所无法触摸的那些很遥远、很巨大的存在。在时间上,你可以用想象力去触摸过去和未来,有这样强烈欲望,我觉得这种状态,这种渴望的思维方式,就是科幻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础。有了这样的精神基础,才能谈得上别的方面。而《三体》就符合这个原则。” 《三体》由多个创意和灵感构成 谈及创作《三体》的灵感,刘慈欣称,《三体》有大概接近九十万字,是一部很长的小说,不可能是一个灵感就能将它构成。它是由很多个创意和灵感构成的。 刘慈欣介绍道,“很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描述物理学上三体问题的科学论文。三体问题具体说就是在一个没有引力的地方,三个有质量的点依靠自身的引力,进行相互运动。用我们目前的物理学和数学手段,是没有办法预测它的运动规律的。两个支点的运动可以完美地预测它未来的运动规律,再加入一个支点,已经没有办法预测。但是三个支点的运动,是大自然中很简单的运动,以我们人类的能力都无法预测,那么复杂的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我们又如何去把握它?这个结论有时候很让人绝望。” “我进一步就想到,假如这三个支点是三颗恒星的话,在这三颗恒星组成的星系里面,如果一个行星上面生活着智慧文化,那么这三颗恒星就做着毫无规律的三体运动。那这个行星上的文化将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三体三部曲最初的起源。” 刘慈欣补充道。 末日是科幻小说的隐含设定 刘慈欣还谈到了末日论。他称,“科幻小说里的末日题材,就像主流文学里的爱情题材一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末日本身就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已经隐含设定。科幻小说本身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终点,包括人类社会、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会有一个终点。如果一个宇宙都有一个终点,那人类肯定会有一个终点。用科幻的思维方式看,事实就是这个样子,谈不上悲观和乐观。” 在《三体》中,刘慈欣将人物设定在了非常极端的环境和很特殊的时期。他认为,这是科幻文学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就是把我们现实中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然后看他(她)如何反应。“总得来说,在极端环境下,特别是面临灭顶之灾时,人类没有任何救援,人类所有的部分都面临着同样的灾难,人性和整个人的群体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现在只能通过推测才能够想到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那样的环境。像大地震、矿工被困矿井,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外部救援,因此不是真正的极端环境。这也是科幻小说最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在别的文学形式中很难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