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回归现实的影视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詹庆生 参加讨论


    核心阅读
    一批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不同面向,汇集成了一个变动不居、复杂多元、真实可感、问题与进步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的中国形象,令人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
    现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掘生活的深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创作者通过体验和浸透的方式,深切地把握了原型故事的精神内核并进行艺术创造,因而能够创作出真正“接地气”的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坚持现实主义的影视艺术创作,需要有抗拒浮华诱惑的耐力和定力,需要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力,需要有拥抱现实、直抵生活的热情,更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曾长期处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位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创作和批评的多元化,逐渐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干力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局。而影视业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新世纪以来在产业飞速发展、商业化类型越来越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大背景下,现实主义精神渐行渐远,似乎已经脱离了影视创作与批评的主流话语体系,而“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资本”“IP”等成了热门的关键词。尽管如此,在产业视角之外仍然可以看到,近两年来中国影视艺术逐渐出现了某种回归现实的趋势。从现实主义视角观察中国影视艺术,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
    古装大片逐渐式微,现实题材成为主流
    新世纪以来,借助《英雄》的驱动,古装大片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崛起的超级引擎,曾连续几年占据年度票房的前列,然而与票房突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口碑的崩塌:形式浮华,内里陈腐,既与历史无关,更与现实无涉。2014年之后,古装大片急剧退潮。2011年古装大片还有14部之多,到2014年票房前十中的古装片仅剩1部,2015年为2部,2016年至今也仅有1部。随着古装大片的退潮,现实题材影片露出水面,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的主流。而在电视剧方面,尽管《琅琊榜》《芈月传》等影响较大,但据统计,近3年来,各大视频网站播出的300部热门剧当中,当代剧为154部(51%),占据了半壁江山,远远超出其他题材——近代剧88部(29%)、古代剧54部(18%),而现代剧仅有4部(1.3%)。可以看出,中国影视艺术至少在题材上已经出现了面向现实转型的趋势。
    影视作品选择现实题材并不必然意味着它们具备了现实主义精神。作为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相对的一种艺术思潮,现实主义通常与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与世界观,逼真再现现实的艺术创作方法,直面甚至批判现实的人生态度,对社会风貌及人物的传神描摹,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等等联系在一起。现实主义不仅是观念和手法,更是一种直面现实、剖析现实、干预现实的精神,是在观察社会的前提下,有话想说、不能不说的创作态度主导下的艺术创造。事实上,即便是产业化背景下的商业类型创作,与现实主义精神也并不必然矛盾,同样可以有着对于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深刻剖析。
    以这样的现实主义精神来衡量,一段时间以来,影视创作并不那么令人乐观。在娱乐化的汹涌大潮面前,现实主义创作还相当薄弱。对于许多影视从业者而言,自己所从事的是商业产品生产而非艺术作品创造,是搭配类型外壳、明星偶像、华丽包装的商业IP项目运作,是程式化、配方化、机械化的流水线产品制造。许多作品看似表现当下,却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它们所表现的所谓现实生活,浮泛、空洞、造作,与现实主义文艺的真实记录、绘形传神、鞭辟入里差之千里。现实主义精神的稀缺有多种原因,与娱乐至上的艺术观念,机械复制的生产模式,缺乏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剖析力和表现力,缺乏艺术探索的锐气等都有关系。
    拓展现实主义的广度,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但确实也要看到,随着回归现实成为一种趋势,较之此前,近两年来那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拓展了现实主义的广度,久违的现实主义视角重新被纳入了影视艺术的观察视野。它们以多样化的题材类型,为急剧变动中的中国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影像,成为时代进程的记录者。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可以看到城市中间阶层的奋斗历程,在《我是路人甲》《老炮儿》《火锅英雄》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社会草根阶层的尊严。而在《平凡的世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一个勺子》《百鸟朝凤》等作品中,则可以看到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令人感动的坚守和传承。一些商业类型产品,也表现出了某种时代征候和社会心理。市场容量的增加为多样化的影片类型进入影院提供了条件,讲述登山学校藏族少年故事的《喜马拉雅天梯》这样的纪录电影甚至获得了千万票房,而讲述故宫文物修复专家匠人精神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受到广泛好评,风行一时。
    即便是史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社会生活。前述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其内容从城市到乡村,其对象从中间阶层、城镇居民到农民、少数民族,其形态从故事片、电视剧到纪录片,其立场或反思困惑,或肯定褒扬,各自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不同面向,汇集成了一个变动不居、复杂多元、真实可感,问题与进步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的中国形象,呈现了具有充分广度的现实社会生活,令人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
    开掘现实生活的深度,“干预现实”的力量增强
    在现实主义的深度层面,近两年来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仍然保持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冷静剖析,思考时代、发现征候、干预现实的能力在增强。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反映现实只是手段,干预甚至改造现实才是根本,它未必是直接和有形的,而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选择,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干预和改造。将文艺作为改造社会工具的艺术观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是中国文艺的主流,只不过在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娱乐至上的时代被不断冲淡和弱化了。而在近两年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这种传统得到了接续。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将作家路遥经典作品搬上荧屏,真切地表现了乡土社会与城市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以及它所带来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和变迁,肯定了对信念的坚守和奋斗。《一个勺子》借助一个黑色幽默的乡村喜剧,批判了某种道德崩坏、人性沦落的社会现象。影片《亲爱的》以及同题材影片《失孤》引发了对于拐卖儿童的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而前不久热播的10集电视纪录片《人间世》则从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医务工作者们的良心与责任,加深了社会大众对医务工作的认知,对于增进医患双方的理解与沟通,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掘生活的深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其生活原型故事,而创作者则通过体验和浸透的方式,深切地把握了原型故事的精神内核并进行艺术创造,因而能够创作出真正“接地气”的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解救吾先生》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导演丁晟和演员刘烨在警队与民警同吃同住3个月,查阅了大量的案卷资料,甚至直接跟踪了多宗绑架案的侦破工作,这才开始影片的创作。电视纪录片《人间世》的8个摄制组把摄像机搬进上海的大小医院,在医院蹲点采访和拍摄了整整两年,这才创作出了这部直击人心、真实而震撼的纪录片。本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7分,88.1%的评分者给出了5星的评价,将那些闭门造车、虚假做作的商业大片远远甩在了身后。巴金的经典名言至今仍然是有效的:“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现实主义的基础是生活本身,源于生活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现实主义干预现实、再现现实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优秀作品对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取得突破
    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方面,近两年来的中国影视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诗意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有精品问世。2015年上映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延续了导演李睿珺前作《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散文诗意风格,两个孩子骑着骆驼,向着草原水草丰茂的深处去寻找父亲,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却将曾经美好的一切碾碎了。片中已变成黄土荒漠的草原,只有在幻想当中,借助数字特效技术才能魔幻般地恢复曾经的绿色。本片融合了民族文化、环保意识、青春成长等多种主题,在散文诗意之下又有扎实的现实生活根基。
    前不久公映的《路边野餐》,被誉为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它创造性地将城镇乡村、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与具有实验性的诗意影像相结合,过去、现在、未来被融汇交织在一个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当中,如梦似幻,展现出了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借助荒诞、幻想、神话等超现实外在,以及强烈的本土文化色彩,来表现社会现实的内在真实。在粗糙单一的类型化、商业化横行之时,《路边野餐》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为中国电影美学带来了一种高度原创性的探索。
    这些优秀作品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态,探索了表现现实的多种可能性,可以说是近两年现实主义影视艺术的重要收获。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影视艺术创作,需要有抗拒浮华诱惑的耐力和定力,需要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力,需要有拥抱现实、直抵生活的热情,更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近两年来的中国影视艺术可说成就卓著,而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