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数十部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如今仍在舞台上演绎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记者:很多人经常关注您的网上平台栏目“濮哥读美文”。您热爱朗读,也爱分享朗读。您觉得朗读能给人带来什么? 濮存昕:这个平台的点击率还是很高的。为什么要朗读?因为觉得内容美。朗读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把美传播出去。朗读也是学习的过程。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文化能传承下去,是因为有文字和语言。不光要会写,也要会说,用语言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传播得更广泛。 我小学六年级以后,就没有上过一天学,平时能看的书不多。如果有一本书,大家都抢着看。现在的孩子具备很好的读书条件,但作业负担太重。我的建议是,把功课留在学校里,做在课堂上。放学以后,应该释放儿童天性,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开拓一下眼界,或者多读读课外书。阅读习惯应该是从小就养成的。12岁小学毕业,就应该阅读一些长篇作品了。经常阅读的孩子,就显得非常棒。 平时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想让孩子成为会“说话”的人。其实学会“说话”不光是孩子的事,更是所有人的事。我们近年来已经进步很大了。以前举办一场活动,所有人都是要念稿的。现在,我们追求口从心出,语言体现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怎么做到这一点?从阅读开始。阅读不只是看,更要读出声音来。我上学时,老师先让我们大声朗读,其后把课本丢下,做到讲课文而不是读课文。把文字的东西变为自己理解的东西,穿插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学“说话”的过程。 记者:您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总说“我就是一个演员”。您是怎么定义“演员”的?您能从演员的角度谈谈文化自信吗? 濮存昕: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演员就是用演出把自己的时间填满。演员就是饭碗,就是服务社会。端着这个饭碗,就得小心翼翼,把责任心装在里面。端着这个饭碗,就别想着其他的饭碗。若是还没演两下,就想着玩、想着享受,那不是我认同的演员。 我认为,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就属于文化自信。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不管做什么,不管处于什么岗位,都能很快乐地生活,这就是自信。而这种自信就来源于所处大环境的认同。比如我作为演员,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买票走进剧场。我能被大家认可,这就是我的自信。我们自己要追求的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能本真地生活,任何人都能够尊重我们生存、文化表达的权利。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属于什么?这就又说到文化基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得信这个,一旦丢了,就会迷失方向,更谈不上自信。 有些搞文艺创作的,虽然谈的是中国的艺术,但实际体现出的却是西方的东西。我们不能忘了,中国最终要传承发扬的是自己的文化,不能到我们这一代断了。比如戏剧,到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演了,那就是罪过的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的修行在哪里?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才能引来观众。若是自己都迷失了方向,天天埋怨市场,无异于缘木求鱼。 记者:在艺术的舞台上,有人用“心静如水淡如菊”来形容您。您的性格养成是不是跟家族文化有关呢? 濮存昕:所谓的家族文化,我感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留下一些家谱之类有文字记述的东西。我家也有家谱,里面名字的排序是十六个字:“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敬承德荫、克振家声。”每个字都是有深刻含义的。我家祖上还留有一枚闲章,现在传到我这里,叫“清白吏子孙”。不用给子孙留财富、留官位,只留下清白的名声,这是给后代留下的最好财富。清清白白做人,这是祖上对待名和利的态度。这五个字也是我家的祖训,对我们家族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清白吏的子孙,我们怎么能亵渎祖宗留下的清白呢?所以做任何事都要三思,不忘祖宗教诲,就是延续良好的家风。 家族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在家庭生活中,无形中透露出来的眼对眼、话对话的传承。传承来源于先辈的为人处世,这是在日积月累之中潜移默化影响后代的。做出好样子就是无形的教育,就像阳光、空气,你平时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养育着你、滋润着你,这比刀劈斧砍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