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敢问“小品”路在何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尚书华 参加讨论


    作为一种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小品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电视的普及,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繁盛,为刚刚破土成长的小品艺术提供了土壤、雨露和阳光,使它们一路相伴走来。早期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中期的《秧歌情》《昨天、今天、明天》《三鞭子》,以及近几年活跃在舞台上“开心麻花”团队表演的《扶不扶》《投其所好》等诸多影响广泛的作品,无不是借助央视春晚这个舞台才得以传播的。自央视首届春晚至今,小品一直是重头戏,成为整场晚会的看点,或期待值最高的节目。其所占晚会节目比例亦愈来愈高,由最初的三两个,到后来的四五个,再到近几年的七八个。各级卫视春晚,为小品艺术增添了丰满的羽翼,使其倍受青睐,大放光彩。几十年时间,小品不但沉淀下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经典作品,还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可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小品的艺术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一些缺少思想内涵、缺少真正幽默、缺少生活逻辑的纯搞笑肤浅之作不再买账。特别是对利用男女之间情感进行误会、误导为主题的作品以及利用残疾人身体缺欠说事找噱头的作品,产生了反感或腻烦的心理。观众的笑声逐渐变得吝啬和矜持,开始更多趋于理性和思考:小品不能一笑了之,笑过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是当今观众留给自己更是留给小品未来之路的一个课题。
    坦率地说,小品在走过了一个相当风光的阶段之后,眼下的状况并不乐观。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效果平平,反响淡淡。业内人心急焦虑。在市场冲击下,一些创作人视小品而不顾,主动向电视剧、电影靠拢。这让小品从根本上失去了优势,没有好的策划、剧本,如同没有好的种子一样,定不会有好的收成。再加之小品艺术从某个方面讲,与相声有相似之处,“包袱”尤为重要。而电视、互联网、微信传播的广泛性,会让剧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夜间因“包袱”曝光,而昙花一现,票房大打折扣,失去持续性的艺术影响力。这或多或少亦影响了小品剧本创作的积极性。
    为了推动小品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繁荣,近两年,多家卫视开辟了喜剧才艺比拼栏目。如:北京卫视的《喜剧幽默大赛》、辽宁卫视与韩国合作打造的《中国喜剧力量》、湖北卫视的《我为喜剧狂》、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央视的《我爱满堂彩》等。有的还举办赛季,为有志于小品艺术创作实践者提供了舞台,广泛汇聚了全国一大批喜剧小品表演人才,节目搞得很热闹,收视率也很高。可由于原创力量不足,好多本子根本没有经过反复推敲,半生不熟就端了上来。再加之栏目大多以“赛事”的形式出现(尽管只是一种编导手法),自然引导演员和观众把晋级和名次放在第一,从而淡化了对一部作品的成熟打造。纵观这些卫视的喜剧栏目,似乎并没有对当下小品状况有什么改善,倒是这种快餐式的擂台比拼,把好多团队和演员搞得萝卜快了不洗泥,筋疲力尽,顾此失彼。这种貌似繁荣,实则浮华的做法,既不利于深度创作,亦不利于出精品,对促进小品艺术健康发展怕是事与愿违。
    还是那句老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小品亦然,不能因为小,就忽视了剧本创作,大致有个谱就可以排演,最终只能导致有数量没质量。高质量的小品脚本难求,综艺晚会的缩减让小品的出口变得更为狭窄,未来,路在何方?引人深思。
    其实,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地探寻、发现、尊重其规律,加以用心培护,才会使其健康成长。小品艺术短小精悍,很适应时代节奏,人人喜爱,惟愿能走得更好更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