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苏州博物馆馆藏吴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宁方勇沈晓峰 参加讨论


    
    清 朱伯文刻钟鼎文竹骨折扇
    
    苏州博物馆馆藏吴扇
    苏州雅扇是人们对苏州制作的折扇、绢宫扇、檀香扇等各类扇子的美称。其中,又以苏作折扇堪为最佳,也最为古今所称道。折扇本是舶来品,北宋时由日本传入中国后,便为朝野上下所喜爱。遗憾的是,宋代折扇并未流传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没有实现本土化生产。历经南宋、元直到明代永宣之际,折扇方才开始勃兴。明陈霆著《雨山墨谈》载:“宋以前惟用团扇。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及朝鲜充贡,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天下遂通用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二年御笔书画大折扇,是目前年代最为久远的折扇。明朝皇帝命令四川、苏州二地进贡折扇,作为每年端午之际赏赐群臣的物品,由此制作精良的“蜀扇”和“吴扇”声名远播,吴扇更以适合书写的金扇面尤为世人喜爱。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记录了明代折扇传播的情况:“上自宫禁,下至仕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数百万,上及宫廷所用,每柄值黄金一两,下者数株而已。吴中泥金最易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箑垺矣。大内时发千余,令中书宫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由此看出,折扇在当时已经比宋代普及,但仍然只在富裕阶层流行,原因自然是昂贵的价格;名家之作,更是“一柄值数金”。根据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情况,在江南地区,不论是贵为藩王或妃子,还是普通地主或士子,都随葬有非常精美的折扇,这些折扇依据文献判断当属“吴扇”。
    吴扇之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扇骨,二是扇面,三是工艺。扇骨美首先是表现在形制多样。明代苏州制扇工匠便在折扇的款式上各擅其技,独具绝活,时人“惟骨(指扇骨)为时所尚”。“宣宏(弘)间名于时者,尖根为李昭,马勋为单根圆头。”明代苏州擅作扇骨者还有马福、蒋苏台、柳玉台、沈少楼等。扇骨的款式变化主要是体现在扇头和大边(折扇的两个最宽骨板)。据统计,吴扇的古今款式有60种之多,可谓纷繁多样,花色百出。其次是扇骨的材质之美,非但用料极为考究,而且尚有雅俗之分。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说:“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实雅俗共赏者大有人在,明代万历苏州府嘉定夏的宝山(今属上海)朱守城夫妇墓中一次就出土了23柄折扇,其扇骨材质既有“俗骨”紫檀、鸡翅也有“雅骨”棕竹、玉竹等。扇骨之美,还在于各种修饰手段的应用如髹漆(含剔红、剔彩等)、镶嵌和雕刻,尤其竹刻是吴扇的一大特色。
    扇面之美,首先是注重制作的精良华丽。如金扇面,又有泥金、洒金、块金;泥银、洒银等分别,明代出土的吴扇扇面大都是金扇面。这种扇面华贵雍容,金碧辉煌,黑色的地子又使其带着一种神秘的低调;但是这种扇面制作工序非常复杂,质量也高,在墓中几百年仍亮丽如初,实属难得。吴扇扇面之美的另一面便是吴门书画的魅力了。从王羲之画扇的故事算起,扇子逐渐演变成书画的载体,尤其是扇面艺术也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书法绘画的加入增加了吴扇的艺术性,尤其是名人手迹更是被争相收藏,吴人好事者“斗扇”便是比的这些。至于工艺之美主要是体现在扇骨形制和扇面的美,虽然属于技术范畴,但更多的是关乎审美水平。吴门文化的多种养分的确为吴扇提供了滋养。
    吴扇是苏州博物馆馆藏的重要部分,它代表了苏作工艺和吴门书画的优势结合。这批吴扇主要特色是骨子精到,雕刻精细,材质齐全,书画文雅,可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吴扇的风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