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谜一样的鲍勃·迪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美)戴维·道尔 参加讨论

    
    他被称为美国伟大的自由之声,他被称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是弹着电吉他的兰波,摇滚音乐的意识流诗人,他是民谣界的凯鲁亚克,“垮掉”文学的最后绽放……鲍勃·迪伦,美国流行音乐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人生一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音乐历程更是错综复杂、迷雾重重。五十多年来,尽管有很多人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走近迪伦,解读迪伦,但是,围绕在迪伦身上的谜团却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鲍勃不停变换着身份,从个性内向的隐遁者,涂涂写写的诗人,到舞台上的耍宝、卖弄者。他在自己性格的两面之间构筑了一种共生的关联:写作者和表演者。他的歌曲作者生涯开始于对其他歌手的模仿,而他声称那些歌都是自己创作的。
    “神秘的鲍勃·迪伦有一位善解人意的犹太妈妈。”艾伦·金斯伯格这么谈起他。鲍比·齐默尔曼(即鲍勃·迪伦——编者注)为特定的场合写诗——比如他母亲的生日,而比蒂·齐默尔曼(迪伦的母亲——编者注)在儿子的眼里是擅长演奏的,因此他生来就具备这类特质。母亲的爱会给他超出常人的力量,但是也培养了一种自我陶醉和一种骨子里的自私,它将催生他在人际关系中最坏的东西:无情地抛弃老朋友和忠实的追随者,传奇般的冷酷,而且他常常完全无视他人,只要那适合他。迪伦曾在一次巡演中带着他的母亲。每当他演唱那首《没关系,妈妈(我只是在流血)》,齐默尔曼女士就会站起身来说:“说的是我!”
    鲍勃从来都是位表演者、艺人、娱乐家,并且要求观众安静——哪怕在他只有四岁时。他的生平提供了一种民间逸闻,那是常常在知晓命运的圣人生平介绍里才会读到的。迪伦可以很多次地完成那种角色。
    鲍勃少年时期的唱片收藏是:米奇与西尔维娅的《该有一个准则》、吉恩·文森特与蓝帽子的《宝贝蓝色》《汉克·斯诺演唱吉米·罗杰斯》、“三叶草”、纳特·金·考尔、比尔·哈雷、派特·布恩、鲍比·维、约翰尼·艾斯、维布·皮尔斯、巴迪·霍利、小理查德的《滑动》和《什锦水果冰淇淋》、猫王的《心碎旅社》和《蓝色山羊皮鞋》。喜欢的电影有:《龙城风云》(牛仔对外来者的私刑)、《伊甸之东》(关于不被认同,父子间的冲突)、《无因叛逆》(外来者的救赎)、《飞车党》(只求刺激的叛逆)、《漂泊者》(白兰度饰演漂泊的吉他手和魔力)。“在那时候,”电影史学家杰瑞·法格亚尼说,“影迷们追随效仿着电影杂志里的明星的生活。电影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前青春期的孩子,我像课堂学习一样感知电影。它们教给你一切。范·约翰逊们在里面,泰·鲍尔们在里面,泰布·亨特们也在里面。”
    1959年1月31日,鲍勃去德卢斯兵工厂观看了巴迪·霍利的演出。那个晚上成了摇滚乐历史的一部分,少年鲍勃穿过风雪去看摇滚演唱会。在迪伦1991年的格莱美终生成就奖致辞中,他回忆起巴迪给他的使徒般的点头示意。三天之后,巴迪死于一场飞机失事。取代霍利乐队演出的是阴影乐队,乐队主唱是鲍比·维(后来专事模仿霍利)。迪伦与阴影乐队在法戈市有过两场演出,他演奏钢琴。后来乐队缺少资金,迪伦这份替班的差事就结束了,他们不再雇他。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对朋友们宣扬他就是鲍比·维。
    迪伦毕业时得到了几张利德·贝利的78转唱片作为礼物。利德·贝利,那位传说靠唱歌得以离开监牢的两度杀人凶犯,是个歌手与罪徒的混合体。他是遗失的黑人音乐的活档案,音乐人类学家约翰、阿兰·洛马克斯兄弟在舒格兰监狱录下了他的歌声。出狱后,他被洛马克斯兄弟介绍去了纽约的咖啡馆圈子,成了上层社会的宠爱。他的很多歌曲都有一种甜美的“民谣”质地,比原始的布鲁斯更容易被白人听众接受。民谣复兴运动正是发端于“织布工”(彼得·西格尔是其中成员)翻唱他的《晚安,艾琳》获得流行。
    鲍勃对芝加哥布鲁斯越来越感兴趣,加入了另一支无名乐队演奏R&B(节奏布鲁斯)。当他在希宾的一次高中表演中演奏《摇滚乐长存》时,校长肯尼斯·L.派德森关掉了电闸。
    时至1959年,迪伦成了明尼苏达大学一个经常逃课的文科生。他所有的教育都来自闲逛的咖啡馆,来自丁基镇的那些垮掉派邻居。受那里氛围的影响,他抛弃了摇滚乐,接受了新事物:民谣。鲍勃知道风向,何况,对一个中产阶级小子来说,在民谣圈子找到自己的角色,要比在喧嚣粗野的摇滚乐里容易多了。总之,他另有打算了。
    摇滚乐从孟菲斯迸发而出的三年让它快喘不过气来了。它开始商业化,而且过度流行,几乎变得俗气起来。大学生群体现在轻蔑地认为摇滚是粗鲁的、商业的东西。这种对摇滚乐的拒斥,或许还因为它被认为是南方的低级趣味(虽然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整个民谣传统也来自南方)。民谣狂热者还注意到杰出人物的“发现”:晦涩的歌曲,符号,乐器等。怀抱着一种新的完美的意识形态(抗议),民谣场景便从柔弱的轻抚琴弦的民歌手,变成了一场运动。
    在丁基镇和明尼苏达大学,迪伦开始了从自己的过去逃离。“我从来都不是个只能回家的孩子。我没有那么一个搭上公车就能回的家,我自有去处。”他看到前程在他面前展开,那是一个个等待他去成为的角色。至于他的过去,他会把它乔装起来,编造出各种故事,比他那真实而乏味的背景吸引人得多。他未来的化身们,全都会蕴含着一股寓言、神话和流浪之浪漫主义的潜流。
    当然了,如果你想成为另一个人,你必须离家。首先,你得有一个新名字。根据一个故事,他开始自称鲍勃·狄龙,是为了效仿马特·狄龙,电影《荒野大镖客》里的治安官。一个西部英雄,没错,不过是电视上的英雄。换句话说,那是个想象的人物,就像鲍勃·迪伦(Bob Dylan),是编剧约翰·迈斯腾和导演诺曼·麦克唐奈尔的创作产物。《荒野大镖客》上映于1955年9月,那也正是迪伦决定不再做鲍比·齐默尔曼的时候。
    他声称,“狄龙”是他妈妈的娘家姓。还有个说法,那是他用了俄克拉荷马的一个小镇名字。又或是,他有位舅舅叫作狄龙。这一年的某个时候,“狄龙”成了“迪伦”。“这个名字有一天突然就从我脑袋里冒了出来,”他坚称,“但不是以任何我所读过的方式。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去,除了我那时正在做的事情,我了无挂碍。”后来,迪伦便称自己一直就那么拼写名字而且从来没听说过一位威尔士诗人,但是他的童年伙伴拉里·基艮清楚地记得,迪伦“常常拿着一本诗集——有时(正是)迪伦·托马斯的诗歌”。他继续增加着理由,解释为什么用了迪伦·托马斯那个拼写法,包括:有一个“y”看起来要更好一些。尽管不像真的,但也有可能,因为迪伦的大多数选择,都是一个美感的选择。迪伦的歌词跟他的威尔士同姓诗人没什么相似之处,但是他故弄玄虚的天才却通过这个“狄龙”到“迪伦”的游戏升了级。还有人说他改名字是由于明尼阿波利斯猖獗的反亲犹主义。
    迪伦寻找着民谣人物并尝试着各种俄亥俄民歌手的混合。他那善于模仿的耳朵派上了用场,特别是对口语表达、方言、不同地域的表述方式——就像这些音调可以唤起那些使用它们的人。对迪伦来说,他正身处异国(他从来都当自己是城镇里的外来者)。
    忧虑、紧张、羞怯,让他在讲话时不停摇晃。唱歌成了一种需要,在他内心爆发。当他紧张时,就唱歌。
    (摘自《他是谁:探寻真实的鲍勃·迪伦》[美]戴维·道尔顿 著 郝巍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4日第12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