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美式校园》: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报 黄全愈 参加讨论

    不少中国的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
    这位美国小学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能理解。
    当我从达琳的口中得知,中国的教师提出“怎么教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着实震动不小。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的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终于又被提了出来,实属可喜!
    然而,他们的问题是“怎么教”,而不是“能不能教”。我问达琳:“您在中国喝过酸辣汤吗?尝过怪味豆吗?”很遗憾,她说只喝过酸辣汤,没吃过怪味豆。我告诉她,这样她可能不容易理解我的心情。当我听到中国教师问她“怎么教创造性”的问题时,就像就着怪味豆喝酸辣汤一样,难以说出个中滋味:有惊,有喜,更多的是尴尬和遗憾。后来,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法。这就是说,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其实,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然后在精心的培养下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达琳在昆明作学术交流时,中国的教师曾问她:“如果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画出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等有违常理的东西怎么办?”
    我在前面提到,“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既然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那么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画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鼓励打破常规的举动。
    至于蓝色的太阳或方形的太阳是不是能升上艺术的殿堂去展现其艺术的生命力,似不应由小学老师过早地作出判决。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挑战常规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我欣赏他的哲理性语言。(黄全愈)
    (本文摘自《黄全愈教育文集》之《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