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全面描绘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在文化...
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日趋增强,正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创造着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然而,在充分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深远意义之时,我们还应当思考,在当代中国,...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通过高度复杂的过程,借助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混合体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既能够通过人们选择的住房类型、吃的食物、演奏和...
诗学或文学原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回答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何为、文学何如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诗(文学)言志,但也能抒情;它有用,但又分明是无用之用;它可以载道,同时还可能...
贫富分化、城乡分化与区域分化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常态。在这个常态中,谁是穷人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相对于资本家,工人是贫穷的;相对于城里人,农民是贫穷的;相对于发达地...
记者: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历史上争论很多。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我们中国人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上,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周熙明:近代以来我们谈自己的文化传...
现在有许多人谈到“文明的冲突”,来强调中国文化应有其自主性,这是不错的。但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语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的情况是,新教徒将新大陆看作上帝给他们的...
2005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新穷人》(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一书由McGrawHill公司出版,令人意外地把"贫困"、"工作"、"穷人"这些传统而老迈的概念,重新放置在关于...
摘要:社会文化史研究在知识传统和研究方法上是对以马克思主义和年鉴学派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社会史的继承和批判,为历史学参与反思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必...
近些年来,消费社会的景观和话语在各种媒体上得以大量生产,许多电视广告、流行杂志、时尚电影等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人打造一个消费社会的幻城,它不仅以其光鲜诱人的外表,而且...
随着电影《钢的琴》成为"2011年口碑第一片",90年代以至新世纪初市场化过程中的工人阶级状况再度引起了知识界的某种关注,其中,财经作家吴晓波回忆的沈阳铁西区的一个老故事被...
什么是人文主义? 从历史来看,15、16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是指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以及强调如何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质,其重...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贫困,却有着与贫困群体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最早是从"蚁族"身上体会到的。2007年,我带领课题组走进唐家岭--那时的"大唐"仅是个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
主持人乐黛云教授(以下简称乐):今天非常高兴《跨文化对话》丛刊专门邀请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教授和北大儒学院院长,《儒藏》的首席专家汤一介教授做一次对谈。两位老先生...
近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辛亥革命之后,国人对立宪政体的追求,只是政治的觉悟,吾人如今需要伦理的觉悟,明晓共和立宪政体须以平等自由为原则,因此要打...
《编按》马英九总统第二任期即将在五二○展开,文化部则在次日正式揭牌。内定首任文化部长、现任文建会主委龙应台,首度就文化部的愿景发表专文,特交联合报独家刊出。 文化部...
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虽然是一场完成了文言向口语化转化的运动,但同时也是中国语言西方语言化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大量的重要概念,经过日本语的转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思维结...
从有政治理论产生以来,就有众多的体系,从古至今,有影响力的理论有: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亚里斯多德的政治理论、儒家政治理论、圣经政治文化、古兰经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
改造国民性问题,是20世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的大师、民国时期的第一任教育总长与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受西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