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巴叙事传统属于口头传统的范围。它以东巴为仪式表演及叙事的主体,口头表演作为主要表演方式,口头与书面文本作为演述的主要内容。东巴叙事传统的传承主要分为血缘传...
内容提要:刘三姐歌谣具有显著的口头性特征,其主要表现是频密的结构性单元程式,具体而言包括反复出现的词语程式、相对固定的句法程式及情感主题的程式化表达等方法。 关键词...
摘要 :万玛才旦小说将人物所处的现实背景和心理意象并置,在“梦醉”叙事中分别存在着人物、作家和读者三个层面的“意象对话”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深层象征性结构。这使得他...
摘要 :文章结合蒙古史诗情节结构发展过程,运用史诗名称、分章名称、分部名称、大主题、主题、程式化提示诗句、记忆单位、演唱单位等概念工具,探讨了蒙古史诗艺人概括记忆史...
摘要 :从细化语境研究的立场出发,将史诗演述的前提事件分解出来,厘清常态/非常态前提事件的边界,对正确理解史诗演述的目的、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若干田野...
摘 要:口头诗歌诗行的生命在于演述,它的生成在演述中受到步格、音乐、声音范型、呼吸间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将口头诗歌演述中的诗行精确地誊录下...
千百年来,伟大的史诗在苍凉辽阔的大草原上流传。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来自草原,草原文...
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中,满文、回鹘文、蒙古文古籍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2019年出版的这些文献可以弥补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动态的缺失,为进一步探究阿尔泰语系古文字文...
谈到少数民族文学,首先是文学,而“民族”在这里可以从多个视角认识。由此,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内涵是丰富而变化的。少数民族文学,从题材内容、语言表达、心理活...
摘要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族性一直是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核心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十七年时期,文学民族性的主调是政治民族主义,强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得以确认并不断发展的70年、百花绽放的70年、万象更新的70年。“民族文学”的概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才提出来的。当年9月,茅盾在研究...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同时也是跨境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佤族的历史文化...
提要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
内容摘要 :格萨尔史诗说唱音乐是藏族民间说唱、口头诗歌、唱腔曲调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承表述方式,是承继了藏族民间口耳相传的原生性“声音”形态的说唱音乐。格萨尔史诗因为拥...
[摘要] 格萨尔藏戏将口头诗歌中的“歌”化为具体的表演行为动态实践,集声音、舞蹈、仪式和群体互动等多种事项于一体,是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藏戏剧种。格萨尔藏戏表演通过对...
摘要 :文章结合蒙古史诗情节结构发展过程,运用史诗名称、分章名称、分部名称、大主题、主题、程式化提示诗句、记忆单位、演唱单位等概念工具,探讨了蒙古史诗艺人概括记忆史...
千百年来,伟大的史诗在苍凉辽阔的大草原上流传。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来自草原,草原文...
摘要 :从细化语境研究的立场出发,将史诗演述的前提事件分解出来,厘清常态/非常态前提事件的边界,对正确理解史诗演述的目的、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若干田野...
摘要 :李子贤先生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以活形态神话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活形态神话如果作为“主体”,其他神话存在形态则是其“变体”;活形态神话作为“活体”...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同时也是跨境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佤族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