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细节让小说的时代感更可信 ——项静访谈录 2024-07-15
项静作为批评家的另一面是小说家。她在上海高校任教,创作的源头却在山东老家。其早期小说集《集散地》以城乡关系为轴心,展示了“八〇后”一代的“进城”图景,辐射了一代人...
[访谈] 徐则臣:好作家需具备同化他人经验的能力 2024-07-15
文学写作在今天无疑面临极大的挑战。当新的时代、新的媒介、新的读者,共同构成了文学的新场域,以往的经验是否依然有效?什么样的写作能够继续彰显价值?在不久前举行的北影...
[访谈] 龙仁青:舍弃和放下一些追求和执着,向“博览”方向阅读 2024-07-15
龙仁青,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民族文学》《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原创、翻译作品四百余万字,出版《光荣的草原》《咖啡与酸奶》《孔雀翎上的雪峰》等作品三...
[访谈] 还原壮阔时代 书写家国情怀 ——泰山文艺奖获得者方远新作《大船队》访谈录 2024-07-15
方远,资深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舜网文学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特聘专家。著有长篇小说《大河入...
[访谈] 吴思敬谈枕边书 2024-07-15
吴思敬 所有的研究成果必然离不开长期阅读的积累。能谈谈您的阅读生活吗? 最早的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吴思敬: 我家祖辈全是学买卖的,但有读书传统,大门上镌刻着一辐对联...
[访谈] 郎景和:解剖别人是做手术,解剖自己是完善自我修养 2024-07-15
郞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华读书报:您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大量文学、哲学作品,大学里还是诗社的骨干成员,经常发表作品。您不止...
[访谈] 杨早: 从谱系中理解尽可能全面的作家与作品 2024-07-15
杨早 中华读书报:今年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4年纪念日。河南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的 《汪曾祺1000事》选取汪曾祺一生中较能体现个人性格、创作经历的事件,以简洁、准确的语言...
[访谈] 叶兆言: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2024-07-15
“天旋地转,一动就呕吐。” 这几天,叶兆言职业病犯了,刚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他颈椎疼。几十年来,从未有过这类状况,女儿叶子给他买了一个颈椎保护罩,戴上后颈椎不疼了,但...
[访谈] 双雪涛:写作最能实现我的创造力 2024-07-15
如果从他本人说的2010年算起,双雪涛至今已写了14年小说。2011年获得“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并出版处女作《翅鬼》后,他决定结束在沈阳的银行职员工作,以文学为志业。从他来北京...
[访谈] 靳东委员:现实题材创作要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 2024-07-15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靳东今年带来了三份提案,分别关于数字平台立法、人工智能科研垂直到影视领域、科技特派员下乡等议题。靳东的提案聚...
[访谈] 杨不寒:一切写作,都是基于语言的幻想,都是虚无的工作 2024-07-15
杨不寒,本名杨雅,生于1996年,重庆奉节人,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著有诗集《醉酒的司娘子》(...
[访谈] 以审美品质、现实关怀面向未来 ——关于小说和散文年度选本的对话 2024-07-15
对话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则臣(《人民文学》副主编)乔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人: 王雪瑛(《文汇报》高级编辑)...
[访谈] 陈平原:别出蹊径的阅读更有意义 2024-07-15
陈平原(陈逸航摄) 中华读书报:您的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平原: 因父母亲都是中学语文老师,比起一般的同龄人,我比较早地进入课外阅读的状态。记得最早读的书是《唐...
[访谈] 麦家:我仍保有对这个世界“解密”的欲望 2024-07-15
麦家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2018年评选出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麦家的《解密》名列其中。但从另外的角度看,类似的荣誉对麦家而言也是一种遮蔽。 《人生海海》(北京十月文艺...
[访谈] 钮骠:场上案头一小子 2024-07-15
钮骠,1933 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中华读书报:您最近在忙什么? 钮骠: 我这半生参加了很多工具书的编撰,《京剧选编》...
[访谈] 女性情感激活了我的乡土记忆 ——乔叶、张莉对谈 2024-07-15
乔 叶 张 莉 打开自己,进入新的乡村生活 张 莉 我们还是从《宝水》的写作说起吧。宝水村这个名字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词太好了,记得你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小说的时候,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