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缀词看《水浒传》中的杭州方言因素(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16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翁颖萍 参加讨论
例(5)中的“毡笠儿”与例(6)中的“毡笠”基本语义相同,可见,例(5)中的“毡笠儿”是个儿缀词。例(7)(8)中的“蓼儿洼”和“蓼洼”也是如此。 根据以上方法,笔者对《水浒传》中183个由“儿”构成的词进行了界定,发现儿缀词共有178个,使用频率达到540次。 2.音节的界定。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由词缀“儿”构成的新词,一般称之为“儿化词”。本文之所以称这类词为“儿缀词”,而不是“儿化词”,是因为“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的符号。”④比如“画儿”,虽然是两个汉字,但是从音节角度来看,只是一个音节,只能念成“huàr”,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只能紧张一次。而《水浒传》中的这些由词缀“儿”构成的新词,却并不是如此。如: 例(9)(10)中的上下两句都运用了对偶辞格,“青毡笠儿”对“铁打兜鍪”,“哥儿”对“父子”,音节整齐匀称。可见,“笠儿”和“哥儿”都为双音节。例(11)的“虾儿逢巨浪,兔子遇豺狼”也是如此。“虾儿”对“兔子”,都为双音节词,“虾儿”必须读成“xiā'er”。“儿”在这里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有别于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的“儿化”音。 由上可见,《水浒传》中的词缀“儿”具有两个要素:一是语义方面,必须是意义虚化的不成词语素;二是音节方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由这样的词缀“儿”构成的词,称为“儿缀词”。 (二)《水浒传》儿缀词的结构特征 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发现,《水浒传》中的词缀“儿”在构词时有两种情况,即后缀和中缀,且后缀占优势,因此,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儿缀词称为“儿尾词”,那是不全面的。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 由表1可见,后缀式儿缀词是《水浒传》儿缀词的主要形式,词条数占94.94%,使用频率占90.93%。中缀式儿缀词数量较少,不具有典型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浙江嵊州长乐话的变调
- 下一篇:成都话的警告式“是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