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态”现象及相关思考(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2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姚振武 参加讨论
例(1)是舜和禹在一次会议上的对话,会议议题是如何发扬尧的光荣传统,治国安民。正如王世舜所言:“从这里我们还能约略看出原始社会酋长和官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亲密无间的关系。”[5]50因此这里的“朕德”应理解为“我们的德教”(实乃尧的德教)。例(2)说话的是“乃祖乃父”,显然是多数,所以“朕孙”也应是“我们的子孙”。 大约西周中后期,又有了一个第一人称代词“吾”。“吾”,疑母鱼部,“我”疑母歌部,二者声音相近,可能有同源关系。 这可能是人称代词“吾”最早的用例[6]86。 王力说:“‘吾’字用于主位和领位,不用于宾位。除非在否定句里,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时候,‘吾’字才可以用于宾位。”[7]57这话适用于战国以前。战国以后,开始见到“吾”作宾语(非否定式)而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这种情况虽很少见,但少见不等于没有。下面略举几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晏子春秋》中,“吾”作宾语共5次,有4次置于动词之后,只有一次是在否定式中置于动词之前。现在把这5例悉列于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