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汉字教学的“瓶颈”———以《中国字·认知》为例谈汉字教材研究(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24 《世界汉语教学》第29卷 万业馨 参加讨论
在多次完成“之三”和“之四”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可以自主完成“偏旁接龙”和“词语接龙”这样的项目了。这说明汉字在他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互间有关联的完整的符号体系。[16] 3.3 解题路径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了解汉字符号体系需要对事物的内在联系有清楚的认识,作为教材,除了把有关的事实作为认识平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外,如何将这样的思想和设计理念贯穿全书?我们认为,通过优化解题路径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较好的影响。举例如下: “我的字典词典之一”是“用□组词语”,在第一课中我们安排了“子”。当时使用《认知》的学生已经学过了21个含有“子”的词语。但这么多的词语,他们很难一下子都能想得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得很零乱。但如果提请他们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稍加整理,情况便大大改观。首先是分组(group)———把这些词语分成几个组,而分组的根据是相互间的联系(link),然后还要考虑排列顺序(order)怎样最为合理。可以概括为 GLO 原则或者说思维方式。据此,我们把这21个词语分为三组:跟穿戴有关的,跟饮食有关的,其他。从答案中可以看到 GLO 原则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第一行“穿戴”组最为明显:只要根据从头到脚的顺序,就很容易记住。在其他课的这一项练习中,如果是类名和分名在一起的,先写类名,如“色”先填“颜色”,再填“红、黄、蓝、白、黑”各色;“菜”先填“蔬菜”,再填“白菜、菠菜、芹菜、花菜”等菜。如果是有时间顺序的,则从早到晚,例如“天”,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序,然后可以安排“年”与之相对,两相比较,学生马上可以看到两者的名称中只有“昨天”和“去年”需要单独记忆。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逐渐接受GLO思维方式,不断自问:怎样的学习和记忆途径是最合理的。这时,汉字学习便成为各种合理设计中的一种,与其他学习项目浑然一体。 四 结语 教材设计与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绝非找点素材,根据经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以适用于二语学习者的汉字教材为例,首先,需要对汉字符号系统本身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即具有一定的汉语文字学知识,因为“己之惛惛”,绝不可能“使人昭昭”。与此同时,还需要筛选出汉字事实中二语学习者必须了解的部分。其次,需要对母语学习者与二语学习者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做认真细致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汉字教学总体设计。第三,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把教学实践中所了解到的学生特点与需求、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作为重要参数设计教材。第四,推敲每一个细节,在初稿写成后,不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认知》只是基于上述认识的一个尝试,希望能够推进汉字教材研究与“瓶颈”的打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