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之船——现实生活与创作灵感(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23 中国作家网 铁 凝 参加讨论
2002年春天,我在东京受到盛开的樱花的“袭击”。我之所以用了“袭击”这个词,是因为樱花的确震撼了我。她不是我想象中的柔软的烟云,她的壮观呈现出一种明丽而干脆的决绝,一种不惧死亡、亦有超常隐忍之力的懔然。我在这样的“袭击”中迎接灵感的到来,我找到了常常被形容成“花”的女性,尤其是亚洲女性身上所格外突出的特质。 灵感是一种唤醒,是对作家胸中沉睡的富矿的打开,如同那艘“鬼船”突然闯入瓦格纳终日不安的心灵之海,唤醒他,助他一刻不能再等地进入酣畅的创造状态。我们真正要做的倒是要常问自己:您心中有富矿吗? 我不禁想要话题回到开始: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亿万信息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讨论文学灵感呢?就因为获取信息——特别是各色八卦信息太过容易了吧?就因为这些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更不惧文字简陋的“社会情报”对文学可能的淹没和蹂躏吧?就因为一条网络信息中的社会影响,有时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吧?就因为时代的诸多不耐烦和作家自身诸多不耐烦的顽强干扰吧?若果真如此,那便是文学的失败。当一个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写作者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我以为,这是我们在今天让“灵感”走上演讲台的原因之一。 我们到底要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呢?如同信息不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灵感,灵感亦无法捏造。正好像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飞升。也许,寻找就是不寻找。等待就是不等待。期盼就是不期盼。要得到灵感就要先忘掉灵感。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当我们把全部的情感、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把对生活不疲倦的热情,投向对人生世相的追问和对生命的诚实体察时,灵感才会不期而至。我们享受这稀缺的美妙,如果创作过程本身就焕发着某种神秘魅力,这即是其中之一吧。而这魅力的呈现,无一例外地基于作家大量日常的朴素甚至是枯燥的劳动。 (此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跨文化视野与女性文学研究
- 下一篇: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