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习近平的用典艺术(4)


    密集用典 气势贯通
    习近平不仅用典广泛,而且善于密集用典,在一段话中有时数典并用或连用,通过典故的巧妙组合,形成浑融有机的整体,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如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在上面110字的短段中,习近平一气举出了范仲淹、郑板桥、杜甫、于谦4人的语典,浑然一体,气势贯通。通过多典连用的烘托和渲染,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心无百姓莫为“官”。其用典之密,可谓典如潮涌,让人目不暇接。
    以典喻理 以典证今
    习近平善于从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寻找根据,发现论据,来证明文章所要论证的道理。借典故发表议论,融典议为一体。
    如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习近平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中国著名的典故,生动阐释了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道理。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以典喻理,援古喻今,一则小小的典故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让人们熟知的典故变得别有意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