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习近平的用典艺术(3)


    化用原典 夺胎换骨
    习近平用典而不为典所用,他不是简单地套用前人的成典,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典故进行化用改造,或改其字,或袭其意,或用其语,做到夺胎换骨,后来居上,显示了高超的运化翻新能力。其化用典故方法有三:
    1.改字借用:即改用个别字句,既保存原典的精神,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如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是对《荀子·大略》中“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的化用。习近平从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原典中不负平生所学的“如学”,化用为坚持读书学习的“为学”,一字妙改见匠心。
    2.句意化用:即融会前人的句意,用自己的言语重新组织起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如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一文: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这段话中的用典,是对明朝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中“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的化用。原典中的“致理”意为使国家安定清平,但颇令现代人费解,影响传播效果,改成“治政”就清楚明白多了。
    3.组合化用:即将内容相关而出处不同的句子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优势。
    如1990年3月《从政杂谈》一文中引用的“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化用自苏轼的两篇文章。“临大事而不乱”,出自苏轼23岁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第四》;“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出自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的《陈侗知陕州制》。
    这两条典故源自苏轼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各有其特殊语境和深刻内涵,习近平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和交汇点,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了全新完整的语句,弥见创新之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