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用典艺术(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44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老典新用 点石成金 习近平会通古事今情,他善于从历史典故中抽取有用的史实或理念,运用到现实中,对典故进行飞跃性的点化,从而赋予老典以新的思想或境界,化腐朽为神奇。 如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上面这条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文字佶屈聱牙,属于僻典。习近平在引用时进行了生动通俗的阐释,读之轻松自然。他以此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像正考父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把位置放低一点,少些自满,多些干劲,堪称触处生春,别开生面。习近平用典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这既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始终坚持的群众观点。 如盐溶水 浑化无迹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习近平虽然勤于用典,但无一有意为之,丝毫不露用典痕迹,做到“用事不使人觉”,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 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这段话中,习近平一连引用了7处典故。除3处为明引外,其余均为暗引。 如文中的“慎独”“慎初”“慎微”均为用典。最后一句中用了“以人为镜”的典故,从而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今一古两面“镜子”——焦裕禄和张伯行。 把典故藏在文章里,平平道出,略不作意,这是习近平的用典特色。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习近平在这段讲话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却仍能保持语言的生动活泼,明白如话,确实达到了用典如盐溶水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铁凝:以文学动人心弦
- 下一篇: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