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注《文选》之体例论略(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03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翔翥 参加讨论
五、已见从省 勿复赘言 对于涉及到的人名﹑地名﹑物名﹑事件等,往往于始见之时,予以解释;若再见之时,仅指明“已见上文”,供读者翻检参阅,不再另注,务从简省,兹有以下诸种情况: (1)同卷再见从省之例 班孟坚《西都赋二首》:“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 注:“石渠,已见上文。然同卷再见者,并云已见上文,务从省也。他皆类此。” 观李氏之注,此例表明同词同卷异篇再见者,“已见上文”。如“石渠”,已见《两都赋序》“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句之注。以班孟坚《东都赋》为例:娄敬、六合、诸夏、讲武、乘舆、辂、凤盖、和銮、部曲、百僚、防御、建章、甘泉、游侠、休徵等注,皆云“已见上文”,即《西都赋》。 但李氏似乎恪守此例不严,有同词同卷异篇再见者,李氏又云已见某篇的。如曹子建《求通亲亲表》:“解朱组,佩青绂”。注:“朱组绶,已见《自试表》注。”又,《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注:“神听,已见《自试表》。” 又,班孟坚《西都赋》:“飨赐毕,劳逸齐。大路鸣銮,容与徘徊。”注:“礼记,大路者,天子之车也。白虎通曰:天子大路。周礼曰:巾车掌玉辂。凡驭辂仪,以銮和为节。郑玄曰:銮在衡,和在轼,皆以金铃也。” 上注“大路”,实为“大辂”,但不言明。而同篇下文 “于是后宫乘輚辂,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袪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该句出现“辂”,却不注。 至班孟坚《东都赋》:“乃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躬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爥幽。”该句李氏仍然无注。而至同篇下文:“登玉輅,乘時龍。鳳蓋棽麗,龢鑾玲瓏。天官景從,寢威盛容。”李氏却出注:“輅,已見《西都賦》。” (2)人名重见从省之例 班孟坚《东都赋》:“娄敬,已见上文。凡人姓名,皆不重见。余皆类此。” 李氏之注,谓已见《西都赋》“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句之注。 又,曹子建《七启》:“南威为之解颜,西施为之巧笑”。 注:“西施,已见上文。” “西施”之注,首见张平子《思玄赋》:“斥西施而弗御兮,縶騕褭以服箱。”。旧注:“西施,越之美女也。”善注曰:“楚辭曰:西施斥於北宮兮。” (3)异篇再见从省之例 班孟坚《东都赋》:“光汉京于诸夏”。 注:“诸夏,已见《西都赋》。其异篇再见者,并云已见某篇。他皆类此。” 李氏注“诸夏”,谓见班孟坚《西都赋》:“封畿之內,厥土千里。逴躒諸夏,兼其所有”句,该句注:“論語,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4)事烦易知从省之例 班孟坚《东都赋》:“内抚诸夏,外绥百蛮”。 注:“诸夏,已见上文。其事烦已重见及易知者,直云已见上文,而它皆类此。” 李氏之注表明,“诸夏”不注,因“事烦已重见及易知”。 据《汉语大词典》“诸夏”条,“诸夏”,指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余,独先诸夏,鲁晋俱诸夏也。” (5)人名别卷重见从省之例 张平子《西京赋》:“庶栾大之贞固”。 注:“栾大,见《西都赋》。凡人姓名及事易知而别卷重见者,云见某篇,亦从省也。他皆类此。” 又,张平子《西京赋》:“美往昔之松乔,要羡门乎天路。”注:松乔,已见《西都赋》。 据班孟坚《西都赋》:“庶松乔之群类,时游从乎斯庭”句,李氏注:“《列仙传》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又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故《西京赋》从省。 (6)鱼鸟草木重见从省之例 张平子《西京赋》:“鸟则鷫鷞鸹鸨,鴐鹅鸿鶤”。 注:“鸹鸨”,已见《西都赋》。凡鱼鸟草木,皆不重见。他皆类此。” 班孟坚《西都赋》:“鸟则玄鹤白鹭,黄鹄鵁鹳。鸧鸹鸨鶂,凫鹥鸿鴈。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沈浮往来,云集雾散。”注:“尔雅曰:鸧,麋鸹也。鸹,音括。郭璞曰:卽鸧鸹也。郭璞上林赋注曰:鸨,似鴈,无后指。鸨,音保。” 又,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拟明月何皎皎》:“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李善于此无注“寒蝉”。而在下首诗《拟明月皎夜光》:“翻翻归雁集,嘒嘒寒蝉鸣。”李善注:“寒蝉,已见上文。”此诗为同诗同卷同词,上首诗不注,而下首诗注,并言“已见上文”,甚是奇怪。 经巡检再三,发现李善所谓“已见上文”之注:曹子建《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李善注:“蔡邕《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而王仲宣《从军诗》“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李善注:“孟秋,寒蝉鸣。”此为同词异卷异篇重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山地回忆》的创作灵感和修辞策略
- 下一篇:将生态意识镌刻在诗句中——读熊国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