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艳阳天》: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2)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似乎并没有看重它,被搁置一旁。先是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从编辑部的来稿堆里翻出借去阅览;后又在未通知作者的情况下,于夏末秋初之际,交给《收获》杂志社来京组稿的叶以群,并带到千里之外的上海。
    《收获》杂志社对这部书稿十分重视。刊物负责人之一的叶以群阅读后,当即决定用这部小说替换下原定刊发的长篇小说。即将复刊的《收获》,容量仅有26万字,只能发表12万字以内的长篇。为了能全文刊登,编辑部原想增加刊物容量,但此时邮局已经开始了订阅工作,无法进行变更;于是找到浩然,希望做一些删改。大幅度删节自己心血的结晶,浩然有些于心不忍,同时担忧这样处理后,会影响到小说的质量。因此,他感到很为难,几次想打退堂鼓。一方面《收获》杂志社十分热心,一定要刊发,一方面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断然拒绝,浩然只得忍痛做了削足适履式的修改,将正面人物爱情方面的线索全部删除,除三两个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的来龙去脉也做了删除。《收获》杂志1964年第1期,刊登了经过删节的《艳阳天》第一卷。
    不知是否因为《收获》一复刊就隆重推出了《艳阳天》,并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任彦芳等人看过《艳阳天》手稿后,也对其赞不绝口,作家出版社开始对《艳阳天》重视起来,突然加快了编辑出版的进程。此时距浩然将小说手稿交给出版社已过去了近一年。
    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浩然于1964年4月2日开始进行修改。这次修改工作量大,也很艰苦,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顺利的时候,思绪像破了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一天就“无中生有”的写出1万多字;碰到难题的时候,一天只能完成一点,还不甚理想。最紧张的时候,连中国作协开理事会,都在思来想去后舍弃,抓紧时间修改稿件。
    从4月2日至5月13日,浩然对《艳阳天》第一卷手稿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从6月1日到8月10日又对校样进行了三次大改。在这几次修改中,增删了人物,加减了情节;地名由“焦甲坞”改为“东山坞”;大脚焦二菊和韩百仲原本是住在村子两端的两家人,为了使人物丰满,故事有趣,把他俩变成了夫妻;哑巴这个人物,更是初稿中连影子都不曾有的。
    1964年8月下旬开始,浩然对校样又进行了两次修稿工作,9月14日完成最后的修饰,9月16日付型。
    作家出版社计划在1964年国庆节前印出1万册上市,10月份内印出25万册平装,2千册精装。为了省工快速,将第一卷分成了上下两册印刷装订。不仅如此,为了能按时完成计划,在上机器前的3日内,出版社校对、出版两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到工厂去加班。《艳阳天》第一卷于1964年9月17日印刷厂上机器,9月29日下午出书,这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高速度的。
    尽管《艳阳天》第一卷的印量很大,但仍有供不应求之势。出版社在年底时通知浩然:除了已印出和将要印的普及本之外,还要再加印50万册。这样,《艳阳天》第一卷将印刷发行近百万册。
    为适应农村读者的需要,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浩然于1965年3月13日开始,只用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艳阳天》缩写本即农村版的编改。1965年10月,《艳阳天》第一卷农村版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就达40万册。
    1964年10月11日,浩然经过短时间的读书、休整之后,开始了第二卷的起草,到11月18日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草完一稿。此后因参加为期4个月的整风运动,第二卷的修改工作暂时搁置。
    1965年3月6日至7月17日,浩然对《艳阳天》第二卷手稿进行了五次大的抄改。
    第二卷的修改出版过程并不顺畅。《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是显而易见的,奇怪的是,出版社在收到第二卷的书稿后,使人明显感到他们对《艳阳天》的热度降低了,不再像以往那么迫切,这让浩然很是费解。出版社在与浩然多次交谈修改意见时,既缺乏热情,也极少鼓励,给人一种前怕狼后怕虎,想吃鱼又怕刺儿扎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浩然的情绪,使他产生了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品,它的质量将会是怎样的;顾虑多端,觉着怎么写都会使某些人有意见,自己似乎不能做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