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在热望与沉思之间——《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读后


    终于见到了姜涛的新著,它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正标题“公寓里的塔”,封面上的棕黄背景里印着庄重的老北大红楼,这附近散布的小公寓,曾是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栖身之所。书名提示读者,书中还别有洞天地藏着一座座“塔”,作者并非为故弄玄虚,他在“后记”里坦陈心迹:“相较于‘十字街头’与‘塔’的对峙,‘街头’与‘公寓’之间的往返,或许更为有效,更能说明文学‘志业’的外部紧张与内在纠结”。“有效”的推演论述始终是姜涛的研究着力点,正基于此,将历史“再问题化”才成为可能,在趋于固化的“历史现场”中搅动起丰富的、真实的浪花,才成为可能。
    立足于“稠密”的史料爬梳,“深描”1920年代文化与政治的有机联动与内在危机,从而敲碎成见,拼接真相,勾勒出热浪滚滚中变幻不定的历史走向,姜涛的构想不可谓不大。难得可贵的是,热望之上是一支清明而理智的笔,正是这支笔让作者的意图从未胀破他的材料,更多时候,材料之后的论断还甚或有几分拘谨。纵观全书,不难看出作者涉猎极广,视野极宽,借鉴“文学社会学”的理路,将作家的写作仅仅视为浮出的冰山一角,文学青年的生活、交游、组社团、搞论辩、谋出路……才构成了历史真实的基本面。论述范围如此之广,考验的是作者目光的精准独到,譬如他能从郑振铎等人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看书的经历中,发掘出“社会学”到“文学”的关联,进而看出“共同研究的风气”、“同业联合”的理念怎样支撑了五四时代文学“志业”的想象。
    笔者最早接触到的是姜涛关于早期沈从文的《“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的经验结构》《从会馆到公寓: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两篇论文,它们或许可以算做《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一书的“前史”。坦白地讲,读那两篇论文时我心下暗想,在对公寓时期沈从文的深切考察中,或有对当下“北漂”青年的现实关切?在这本新著中,作者显然将这份关怀扩大了,也深化了。从代际视角看来,五四后一代“文学青年”,以并不怎么“民国范儿”的姿态,挣扎在那个苦读苦学、边缘求生、危机重重的时代中。“身居边缘的文学青年”,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丝毫不陌生,因而读者要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似乎并不困难。然而,在对文学青年处境体贴入微的考察之外,作者同时聚焦当时新文化内部的封闭性危机,边缘青年社会能量的释放等命题,从而不止于对一代“文青”的同情书写,更多指向了他们尴尬处境背后的纵深历史脉络。作者在热望中的隐痛,沉思中的省察,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以至那段历史尽管早已终结,我在阅读时却常常生出幻象,仿佛书中呈现的诸种可能性仍在生长,世界玄黄未定,我们尚可攀援任何一种可能性前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