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修辞认知视域下的自由间接话语:识解与翻译


    摘    要:自由间接话语是一种修辞话语——一种形式、内容、效果共振的文学修辞话语。在文学语篇叙事中, 它是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认识它, 不仅要在句法层面, 更要在语境层面进行考察, 才能发现其在修辞认知范畴的诗学功能, 揭示其在文学语篇中的诗学价值。对英语自由间接话语的修辞认知还能给修辞话语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归结到翻译策略上, 就是在译文中重构原文自由间接话语在修辞层面上的诗学张力, 进而实现其诗学价值。
    关键词:修辞;认知;自由间接话语;翻译
    作者简介: 邱文生,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学、修辞学。
    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话语修辞识解及其翻译认知研究” (项目编号:2014B07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翻译教学中的话语修辞认知研究” (项目编号:2017101804) 的立项资助。
     
    1. 引言
    叙事语篇存在两种话语: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前者是从叙述者视角进行叙事或描写的, 后者则是从语篇中人物的视角来进行人物思想、言语的呈现。人物话语是叙事语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用以揭示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体现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 具有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这让小说家、文体学家、叙述学家对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20世纪以来, 随着文体学和叙述学的兴起、发展, 人物话语研究愈来愈深入, 如英国批评家佩奇 (Page 1973:35-38) 对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八分法:直接引语、被遮覆的引语、间接引语、“平行的”间接引语、“带特色的”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从间接引语“滑入”直接引语;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 (1990:115) 的三分法:叙述化或讲述话语、间接形式的转换话语和戏剧式转述话语, 等等。互为比较, 从人物话语翻译的角度出发, 我们采用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 (Leech&Short 1981:344) 的级阶分类法, 将人物话语分为人物言语表达和人物思想表达两类级阶, 它们均有间接式、自由间接式、直接式、自由直接式四种表达类型 (1) 。“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成为小说家控制叙述角度和距离, 变换情感色彩及语气等的有效工具” (申丹2010:46-47) 。作为叙事语篇中最为微妙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自由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思想) 在翻译中经常发生变形 (Rouhiainen 2000;Bosseaux 2004;杨斌2005;吕敏宏2005;王林2005/2011) , 译为其他话语方式, 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或叙述者话语, 从而导致人物意识流失真、人物声音弱化、人物视角受到遮蔽, 原文叙事风格、叙事效果因而受到影响。鉴于形式、内容和效果三者的修辞互动, 本文拟从修辞认知的角度探讨自由间接话语在叙事语篇中的话语特殊性及价值、识解特征和翻译问题。
    2. 修辞认知视域下的自由间接话语
    话语修辞的实质是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效果调控行为, 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各种参与因素, 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 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 (李军2008:60) 。在叙事语篇中, 人物话语叙述视角的转换, 在修辞旨意上追求的是其意蕴传达、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自由间接话语作为叙事语篇的一种修辞话语表现形态, 在修辞上的特点是:引语被掩饰, 与叙述者话语交融一起, 呈现出客观叙述的形式, 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 但“在表达某个人物的话语或思想时, 却将自己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之中, 在时间和位置上接受了人物的视角” (胡亚敏2004:97) , 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可见, 自由间接话语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言语构建———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有意识、有目的、求效果的语言运作, 这正是话语修辞的本质所在———载意、求效。“意”, 即为意义、意象、意图等;“效”, 则为表达效果 (邱文生2012:26, 28) 。
    在叙事修辞学研究中, 自由间接话语被看成是文学话语中的一个特有语言现象, 话语模式既近似于直接话语, 又近似于间接话语, 可以说是二者的混合体。也正因为如此, 自由间接话语集两者之长, 避两者之短。如果从形式、内容和效果三者的修辞互动关系来考察自由间接话语, 那么可以看出由于自由间接话语摆脱引导语的束缚, 且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话语和内心独白, 与叙述描写融为一体, 这使得话语形态简明洗练, 但语意密度却得到增强。话语隐含的双重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声音) 容易产生共鸣, 使话语表达效果显得厚实, 令人回味。延及至情感表达上, 自由间接话语独特的话语模式, 相较于其他话语形式, 更能有效地凸显话语内容意欲表现的情感成分、情感色彩, 这样使得话语表达更具有文学韵味, 从而提升话语表达的修辞效果。比如反讽效果, 自由间接话语在人称和时态上形同叙述描写, 在客观叙述描写的反衬下, 往往彰显自由间接话语的荒唐可笑的主观成分, 由此而达到反讽的修辞效果。再来看叙述者和读者对人物产生的同情感, 假如叙述者在话语中隐含着对人物的同情意识, 那么自由间接话语的运用则可以让叙述者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激发其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这种表达效果源于自由间接话语主观移情的作用, 让叙述者的同情意识延展到读者的情感上。除此之外, 无论叙述者持何种观点态度, 自由间接话语均能发挥这种移情作用, 使读者身临其境, 感悟到叙述者的主观情感意识。
    总而言之, 自由间接话语是一种修辞话语———一种形式、内容、效果共振的文学修辞话语。作为修辞话语的自由间接话语, 其生成, 需要言说化的语言;其敞开, 需要语言化的言说。言说化的语言行为, 是内容向形式的诉求;语言化的言说, 是形式向内容的隐含。自由间接话语的话语功能, 不仅能保留人物的主体意识, 还能巧妙地表达出叙述者隐性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也能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引起多重声音的共鸣, 造就话语的张力, 让话语的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
    3. 自由间接话语修辞识解:句法特征与语境特征
    自由间接话语形式表达上体现为前景化表达方式, 具有构建前景的诗学 (2) 功能, 它是话语文学性的重要来源。在话语修辞运作上, 自由间接话语打破人物话语传统的直接话语方式, 变异了话语的语言表达形式, 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它所指涉意义的同时, 还引向它自身, 使自身表达方式具有意味。如此一来, 话语的意指化和自指化在修辞活动中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自由间接话语修辞识解必须考虑其话语修辞的句法 (式) 特征和语境特征。
    3.1 句法 (式) 特征
    如前文所述, 自由间接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的混合体, 这就意味着它在句法 (式) 特征上与二者有共性之处。自由间接话语的人称和时态形式类似于间接话语, 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以叙述者叙事的时态为基准时态, 保留间接话语后移 (back-shifting) 的时态, 如一般过去时经过后移常变成过去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 但它不带间接话语的引导句, 或者说转述结构, 如he said, he told, he thought等, 转述的话语本身为独立的句子。有时, 转述的话语可以有插入句或投射句 (如said Mrs.Ramsay) , 但必须置于转述的话语之后, 或者之间 (Banfield 1982:76) , 也就是说, 自由间接话语的插入句不位于人物话语之前;而自由间接话语的其他一些语言成分, 如时间、地点状语, 以及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疑问句式、感叹句式、片断句式、平行结构、口语化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式等, 却表现得如同直接话语, 显示出与直接话语的结构密切相关。
    3.2 语境特征
    自由间接话语除了具有句法 (式) 特征外, 更具有语境特征。前者着眼于自由间接话语修辞结构的形式层面, 后者则着眼于其语义修辞层面。如果自由间接话语缺乏句法特征作为其存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就会造成话语识解模棱两可:此话语既可能是叙述者话语, 也可能是人物自由间接话语。要消除这种话语识解模糊, 必须依赖话语修辞语境来甄别。若能在话语修辞语境中发现不同于叙述者的话语或意识主体 (语篇中的人物) 的存在, 则表明该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间接话语。从这个角度出发, 余素青 (2013:59-61) 指出了自由间接话语修辞识解的若干主要语境标识:首先, 心理动词 (如think, wonder, realize, remember等) 、感觉动词 (如see, hear, smell等) 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状态的形容词 (如delighted, happy, jealous, scared等) 和名词 (如joy, jealousy, amazement, fear等) , 属于最明显的自由间接话语修辞语境标识, 通常能直接指示自由间接话语修辞语境, 因为它们直接指向某个不同于叙述者的意识主体, 所以随后的话语往往是描写人物心理的自由间接话语。其次, 语篇话语片段中的名词或代词如果能反映出不属于叙述者的某种认知状态, 那么可认为这些话语片段取自人物视角, 是该人物的自由间接话语。再次, 表达情感的词也可用作自由间接话语修辞的语境标识。这些词本身就带有感情色彩, 或对其所修饰的话语内容进行情感或价值判断, 所以它们也能独立表明语篇人物作为这些情感或价值判断的意识主体在语境中的存在, 该话语指向人物视角, 因而归属于自由间接话语。
    4. 自由间接话语修辞翻译:诗学价值重构
    从修辞认知的角度看, 自由间接话语是前景化的文学话语, 其功能是构建前景, 目的是营造前景化的表达效果。这一观点从正面道出了自由间接话语在修辞层面上的诗学价值, 在诗学价值重构的认知翻译理念下, 我们对翻译活动重构自由间接话语诗学价值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思考。
    第一, 自由间接话语是话语形式对话语内容的组织方式, 这意味着翻译自由间接话语不仅仅是话语句法 (式) 形态的再现, 而且是对语篇中将话语形式和内容融于一体的言语组织方式的再现。因为这种话语组织方式的特殊性, 决定了话语语篇的特殊性, 而特殊性恰恰是体现事物的价值所在, 所以译者对自由间接话语的忠实, 实际上就是对它所在的语篇诗学价值的忠实;变异前景化的自由间接话语表达方式, 就会造成语篇诗学价值的亏损。
    第二, 自由间接话语在修辞过程中及其作用下实现了自指化和意指化的高度统一。它使话语接受者把握住话语内容意义的同时, 还感受到话语形式蕴藉的“意味”。话语内容的意义与话语形式的意味在自由间接话语中相互补充、相互统一, 所指与能指贯通一气, 加强了自由间接话语的意义张力, 进而提升了自由间接话语的修辞效果。由此观之, 译者在翻译自由间接话语时必须从话语所指与能指融合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意义的再现和张力的重构, 否则就可能出现差强人意的译文:字面意义对应了, 内涵意义却流失了, 话语张力弱化了, 致使译入话语失去了原话语所具有的“弦外之音”、“境外之境”。
    第三,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特性, 自由间接话语则是话语文学性的一种重要标志, 这是自由间接话语自身的意义潜势造就的诗学效果所决定的, 因此重视自由间接话语的意义潜势, 就是重视自由间接话语的诗学效果, 亦是重视话语语篇的文学性。这样, 在译语语境中重构自由间接话语的文学性或诗学价值就成为翻译策略和方法选取的关键性参照点。前文已述, 自由间接话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话语, 在叙事中内蕴着多重修辞特征, 它的出现是话语文学性的标记。在这个意义上讲, 自由间接话语作为文学话语是有标记的。有标记的话语翻译, 应是“以标记对标记”, 也就是说原文中蕴藉着修辞特征的自由间接话语, 译者应该在译文中将其突出, 这才是对原话语文学性及其诗学价值的重构,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这样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艺术思维能力, 即“译者从欣赏转向再创作的思维转换能力, 不仅是使语言、风格相匹配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传递相同的体验与情感, 传达等效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形象的能力” (屠国元、袁圆2015:89) 。
    下面, 我们选取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第一章中的一段, 借此实例来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修辞翻译:诗学价值重构。
    (1) He should have been a great philosopher, (2) said Mrs Ramsay, (3) as they went down the road to the fishing village, (4) but he had made an unfortunate marriage. (5) Holding her black parasol very erect, (6) and moving with an indescribable air of expectation, (7) as if she were going to meet someone round the corner, (8) she told the story; (9) an affair at Oxford with some girl; (10) an early marriage; (11) poverty; (12) going to India; (13) translating a little poetry“very beautifully, I believe, ” (14) being willing to teach the boys Persian or Hindustanee, (15) but what really was the use of that? (16) —and then lying, as they saw him, on the lawn. (To the Lighthouse) (编号为笔者所加)
    此段描述人物Tansley陪同Mrs Ramsay在进城的路上, 谈起另一人物Carmichael的情景。从叙述视角来看, 该语段主要取自人物视角来叙述。在16个小句中, 小句 (2) 、 (3) 、 (5) 、 (6) 、 (7) 、 (8) 既可能是叙述者的叙述, 也可能是Tansley的叙述, 其余小句都是Mrs Ramsay的话语, 多以自由间接话语形式体现 (除小句 (13) 中“very beautifully, I believe, ”为直接引语外) 。话语特征在句法结构上有位于转述的话语 (人物话语) 之后含言语动词said的插入句said Mrs Ramsay;片断句式, 如an affair at Oxford with some girl;an early marriage;poverty;going to India等;疑问句, 如what really was the use of that?。在语境关系层面上, 小句 (9) 、 (10) 、 (11) 、 (12) 的话语结构没有 (1) 、 (4) 、 (13) 、 (14) 、 (15) 、 (16) 的那样完整, 仅是些“只言片语”, 这种话语结构上的反差带来的叙事修辞效果是:Mrs Ramsay的话语是通过Tansley的意识中心过滤出来的———也就是说, 由自由间接引语及其内嵌的直接引语表现的Mrs Ramsay的话语似乎是通过表现Tansley的意识流的自由间接思想折射出来的, 所以“前者的话语声音经过后者的意识屏幕过滤显得时而完整、清晰, 时而破碎、模糊, 时而又响亮” (王林2014:300) 。依此看来, 此段人物话语表达方式是自由间接思想和自由间接引语的结合体, 即自由间接话语。它的运用再现了人物的意识进程, 以及人物话语的自然表现力, 从而加强了话语的场景性,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体验到人物的思想、情感演绎过程。如最后一个小句 (16) 采用自由间接话语形式对Mrs Ramsay生气的话语进行了模仿, 使读者贴近人物心理, 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挖苦和讽刺感。
    以上述自由间接话语体现的诗学价值为参照, 现在我们来考察两个不同的中文译本:
    译文1:在他们走向渔村的那条路上时, 拉姆齐夫人说, 要是卡迈克尔先生没缔结那不幸的婚姻,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大哲学家。她端端正正撑着那把黑色的阳伞, 带着难以描摹的、有所期待的神态向前走, 就像她要去会见街角等待她的什么人似的。她透露了卡迈尔的身世:他在牛津与一位姑娘陷入了情网, 很早就结了婚;身无分文, 去了印度;翻译了一点诗歌, “我相信那挺美, ”他想给孩子们教点波斯文或者梵文, 可那又顶什么事?———结果他就在那儿草地上, 就像他们刚才看到的那副模样。 (瞿世镜译)
    译文2:他们走在通向渔村的路上时, 拉姆齐夫人说,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大哲学家的, 要不是他那桩不幸的婚姻的话。她讲述卡迈尔的情况的时候把黑阳伞撑得笔直, 走动时带着一种难以描绘的期待的神情, 好像一拐弯就会遇到什么人似的。她讲了他在牛津大学和一个姑娘的恋情;早早地结了婚;贫穷;去印度;翻译一点诗, “我相信翻得很美”, 很愿意教男孩子们波斯文或印度斯坦文, 可是那有什么用呢———于是现在就像他们看见的那样, 在草坪上躺着。 (王家湘译)
    从行文看, 译文1改变了原文人物话语的叙述结构, 旨在使原文的句间关系显化, 条理清晰, 行文流畅。但在认知层面上, 这种话语叙述表层的变换却导致了原文话语修辞表达效果及其诗学价值在译文中的缺失。如将原文的第三人称代词he改为专有名词“卡迈克尔先生”, 语气正式程度增加, 造成人物关系的情感疏离;将原本为插入句的said Mrs Ramsay置于转述的话语之前来译, 变自由间接话语为间接话语或叙述者话语, 造成人物声音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叙述者的声音;给一些片断句添加主语以及改变最后一个小句的隔离结构使之更为完整通顺, 然而话语结构的变化却导致人物意识流失真;将独立小句she told the story后的分号改为冒号, 统领其后小句, 结果强化叙述者在场, 增加叙述的人为性质, 从而拉大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等等。而译文2也存在类似上述的问题, 并将小句but what really was the use of that?中的问号省略, 一个标点符号之差, 话语的自我表现力减弱了, 感情色彩淡化了。综合而言, 原文作者用自由间接话语句式修辞突出的诗学效果, 在译文中因话语表达形式的改变被常规化了, 原文话语修辞表达引起的心理效果削弱了, 从而导致原文诗学价值在译文中的亏损。为再现原文自由间接话语所反映的人物意识进程及话语修辞特点, 重构其在文学叙事修辞中的诗学价值, 可试译如下: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大哲学家, 他们走在渔村方向的路上时, 拉姆齐夫人说, 但是他却遇上了一桩不幸的婚姻。她把黑阳伞撑得笔直, 向前走去, 有一种难以描绘的期待神情, 好像就要在附近见到什么人似的, 他讲了这些经历;在牛津和一个姑娘的恋情;早早地结了婚;贫困;去到印度;翻译一点诗, “译得挺美, 我相信”, 想给孩子们教波斯文或印度斯坦文, 可是那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躺在, 就像他们看见的那样, 躺在草坪上。
    5. 结语
    综上所述, 自由间接话语在文学语篇中的前景化运用是一个创造性的生成过程, 这种生成过程也恰恰是修辞的过程, 从表面看, 其修辞的完成是一种自身话语形态的实现;但从本质上看, 其修辞的产生是作者思想、意识、情感表达的需要。这种自由间接话语修辞因具有自指化和意指化的诗学功能, 让话语语篇蕴藉着文学性。作为文学语篇的译者, 不仅要识解原作话语的诗学功能, 体味原作的文学性, 还要讲求译作的文学性, 在译文中“最大限度保留原作句法形式, 特别是那些具有前景化效果的句法结构” (徐红2015:119) , 让其诗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诗学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换言之, 对有着诗学的促动而具有诗学价值的自由间接话语, 译者就应尽可能保留其话语形式特征, 将其原汁原味地译出, 让读者欣赏到话语特有的韵味, 领略到话语别具一格的情调。
    参考文献
    [1]Banfield, A.Unspeakable Sentences: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Fiction[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2.
    [2]Bosseaux, C.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French Translations of Two Novels by Virginia Woolf[D].Ph.D Dissertation.Lond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 2004.
    [3]Leech, G.&M.Short.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 1981.
    [4]Page, N.Speech in the English Novel[M].London:Longman, 1973.
    [5]Rouhiainen, T.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 the translation into Finnish:The case of D.H.Lawrence's Women in Love[J].Target, 2000 (1) :109-206.
    [6]Woolf, V.To the Lighthouse[M].London:Penguin Books Ltd., 1992.
    [7]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9]吕敏宏.论小说人物话语再现方式及“足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4) :54-57.
    [10]邱文生.修辞认知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3) :26-31.
    [1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12]申丹, 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3]屠国元, 袁圆.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艺术思维[J].外语教学, 2015 (2) :88-92.
    [14]王林.思想或话语表现方式变更对原作文体风格的扭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110-116.
    [15]王林.再论英语自由间接话语在汉译中的变形——人称指示语的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 2011 (4) :263-268.
    [16]王林.句子上的叙事:谈自由间接话语的翻译处理[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2) :294-302.
    [17]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18]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M].王家湘,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19]徐红.文学翻译的辩证观[J].外语学刊, 2015 (4) :116-120.
    [20]杨斌.英语小说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71-75.
    [21]余素青.自由间接引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 2013 (2) :58-65.
    注释
    1 Leech&Short将话语 (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 表达模式分为言语表达和思想表达两类级阶。叙述者话语包括言语行为的叙事性转述和思想行为的叙事性转述;人物话语则包括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 以及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直接思想、自由直接思想, 如下表所示:
    2 诗学是关于文学语言艺术的学问, 注重文学性。根据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 文学性与文学语篇的语言形式有关 (自指性) , 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变异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在文学语篇中, 自由间接话语常被用来营造前景化的修辞效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