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虽然也有西方学者依据中国叙事传统来研究中国的叙事,但多数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叙事所依据的是西方的叙事理论。西方叙事理论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的叙事理念和叙事作品。...
内容提要: “艺格敷词”即“以文述图”,是西方文学史、美术史和修辞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对某一物品(主要是艺术作品)或某个地方进行形象描述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格...
内容提要: “细读”概念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新批评”的产物。随着批评实践的发展,“细读”集阅读方法、批评策略和文学观念于一身,成为“新批评”的灵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
内容提要: 巴赫金的伦理哲学,以责任为中心,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把人的行为作为人的基本活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形成所谓“行为即事件”,它探讨人的行为构建,行为的现实...
内容提要: 一种阐释活动成为公共阐释的关键在于具有可公度性。文学阐释具有公度性“基因”: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澄明性特征;就其过程而言,它立足文本展开...
内容提要:“ 公共”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不同,西方的“公共”强调共享视觉与空间,立足于群体行为的自发性、自觉性;而中国的“公共”强调“平等”“公正”“公平...
内容提要: “生产性文学批评”概念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和资本在全球扩张的背景中,其主旨是将艺术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视野中去考察,将人类的...
内容提要: 后殖民生态批评以宏大视角重新审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政治与生态环境:既从历史的维度纵贯古今,认识西方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政治、伦理在个体、族群、环境、自...
2020年注定在我们的记忆中难以忘却。这一年,疫情改变了世界和生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无数的逆行背影和坚守岗位的平凡人感动中国,抗疫故事催人泪下。同时,...
内容提要: 关于文学与科技的关系,人们多看到高科技对文学的冲击和造成的威胁,关于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涉及较少。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