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国学流变》:一本书捋顺中国学术思想史

http://www.newdu.com 2024-07-15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国学流变》实为一部中国学术思想简史。研究著述过程辛苦,收获却是硕果累累。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风光,深切感悟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国学流变》,夏海 著
中华书局2024年6月出版
按照黄帝纪年,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历史,人们比较熟悉的上古文明有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即使有文字根据的上古文明,也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约为三千五百年历史,商朝已确立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字书写系统。上古文明的完成则在周朝,其建立的礼乐文化和血缘宗法制度,积淀为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面对如此悠久绵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而自豪。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汉字功不可没。文明的主要载体和标志是文字,中华民族把文字诞生看成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黄帝史官“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犹如天降粮食大雨,百鬼夜里哭泣。汉字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汉字是象形文字,经历了从表形到表意再到形声的造字过程。当然,汉字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甲骨文具有里程碑意义。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约15万片甲骨和4500多个单字,其中能够识别的为1500个单字。甲骨文初步建构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出汉字独特的魅力。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不仅统一了文字,巩固了政治统一,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夯实了根基。汉字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稳定,深具时间和空间巨大的穿透力和凝聚性。在时间上,汉字古今一贯,能够顺畅地串联起中国悠久的历史;在空间上,汉字四海一贯,能够顺畅流泻于九州大地,沟通不同的方言,更能沟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汉字。

宫藏甲骨新160684+新160694及其拓本
(图片摘自《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
文明的核心是学术思想。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学术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而学术思想的停滞,必然导致文明的衰落,乃至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诸子百家争鸣,建构了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他们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先哲们一起造就了“轴心时代”,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由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明和异族文化,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吸收消化了佛教文明。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逐步融入中国文化,最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异族文化,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不仅没有消解中国文化,反而被中国文化所融合,进而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养分,补充了新鲜血液,使得中华文明更显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生密码,只有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择细流,奔涌向前。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发展促进和保障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学术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中华民族前行。先秦诸子百家之后,先是发展出汉朝经学。汉武帝在秦朝统一政治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文化,“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朝经学是先秦儒学的第一次更新,重视注释经典的名物。次是发展出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不愿受到名教束缚,而要崇尚老子、庄子,清淡玄理,不务实事,追求个性和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再是发展出隋唐佛学。佛教自西汉传入五百年后,经过格义会通,终于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的禅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继之发展出宋朝理学。宋朝理学家以儒学为基础,汲纳佛、道精义,主张性即理,贯通哲学、历史、伦理、教育诸学科,建构了庞大精微的程朱理学体系。宋朝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第二次更新,注重阐述经典的义理。随后发展出明朝心学。心学属于理学的范畴,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异在于心、性谁为形上本体的不同观念。传统社会末期,则是发展出清朝朴学,致力复归于汉学注释经典的传统。创新发展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生动力,只有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动,赢得未来。

[清]刘墉小楷《大学册》(局部)
现在,中华文明又一次站在了创新发展的历史关口。自1605年利玛窦编辑出版《乾坤体义》算起,西学传入中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自1840年中国迈入近代化算起,西学传入中国已近二百年历史。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输入,使得中华文明面临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中华文明曾经从容应对了佛教文明的挑战,必将坚韧不拔地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只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学习吸收消化融合西方文明不停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本文系《国学流变》自序,有删减)

一部简明且系统的中国思想史探寻国学流变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镕铸
《国学流变》
夏海 著
简体横排
特32开 精装
978-7-101-16590-6
198.00元
内容简介
《国学流变》实为中国思想小史,它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演变为线索,围绕人性论、天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探寻传统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轨迹和规律。

书中“绪言”概述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全书主体共分七章,即先秦诸子、汉朝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清朝朴学 。“余论”部分简述明末尤其是1840年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传统社会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中学与西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看法。

主体中的每一章都均由三个板块组成,即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时代背景力图囊括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事件,社会思潮努力描述当时社会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人物则包括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范畴和学术观点。

阅读国学流变,我们可以系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学术思想脉络,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镕铸!

作者简介
夏海,浙江安吉人,法学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出版多部著作,主要有《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老子与哲学》《国学要义》《孟子与政治》《国学溯源》《韩非与法治》等。

编辑推荐
对中国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先秦诸子、汉朝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清朝朴学七大板块。

每个版块均以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代表人物的形式呈现,体例新颖且完整有序。

阅读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按板块的先后顺序依次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或集中阅读历史背景,或集中阅读社会思潮,或挑选代表人物阅读。

文字简洁晓畅,史论结合,集学术性、普及性、思想性于一体。

目录


    
    
    
    
    
    
    


实拍书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