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子、蚊子是不是很讨厌?但如果是萤火虫的话,可能你又会爱起来了。其实,无论虱子、蚊子,还是萤火虫它们都是愚人类关系十分紧密的微小虫子,它们与人类的爱恨纠葛可以追溯到古代。 王宏超所写《人间小虫》细致梳理了虱子、蚊子、萤火虫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灿烂文化。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那些你讨厌的虫子,或许它们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王宏超 著 虱子,虽然令人讨厌,但它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并不低。有学者认为,虱子以前并非寄生动物,是可以独立生存的,但是聪明的虱子在人的身体上找到了理想国,便牺牲了自由,从此寄居在人体。 阮籍曾以虱子比喻人的处境,钻裤裆,逃进衣缝,以为找到了理想家园,但却受制于这个处所。 生虱子不分贫穷贵贱,遍身污秽的王安石生虱子,皇帝也会生虱子。有趣的是,宋徽宗赵佶曾写信给旧臣:“朕身上生虫,形如琵琶。”可能是曾经赵佶没见过虱子吧,在境遇衰落后身上就有了虱子。见惯了歌舞繁华的皇帝,居然将虱子比作琵琶,令人啼笑不得,也让人倍感心酸。 可能你想象不到,古人们还吃虱子,不仅中国人,外国人也吃虱子。其中,中世纪英国人还认为虱子具有药用价值,尤其可以治疗黄疸病。 可见,在科学不发达之时,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存在偏差。 说起萤火虫,很多人会与“浪漫”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夏夜,身边有萤火虫飞舞,想想都觉得浪漫。 只不过这样一种小生物,它是如何生存的?估计你不会想到,萤火虫居然以蜗牛为食物,当然它们的食物不只有蜗牛。 至于萤火虫发光的作用,其实幼虫发出光是一种警戒天敌的信号,成虫的发光是一种两性交流信号,也就是求爱的信号。 本书还提到萤火虫的来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萤火虫是化生而来,常见的有腐草为萤,由竹根化生,还有人认为萤火虫是粪土所化生。当然,以现代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但这不正巧说明了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本书还涉及到蚊子的内容,人类对蚊子的恨由来已久,从作者的讲述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蚊子的恨。至于人类到底多恨蚊子,在此不赘述,感兴趣的去读读这本书吧! 《人间小虫》作为一部文化小书,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某些虫子的认知。不管我们对它们是喜爱,还是憎恨,它们都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也成了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芥子小昆虫,人类大文化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王宏超 著简体横排32开 平装978710116248659.00元
【著者王宏超老师上款+签名】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
 
虱子、蚊子、萤火虫,跟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微虫,与人类爱恨纠葛,绵延数千载,产生出了无数的传说、故事、诗词、典故、笑话、习俗……人类的历史若缺少了这些昆虫,恐怕会失色不少。人间小虫,构成了一道道饶有趣味的文化和审美景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