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开始。主人公素锦是上海人,为生存所迫做了舞女,以外室身份诞下三个孩子。岂料所遇非人,她的“丈夫”章文勋早在1950年便携正室妻儿赴香港定居。1956年,素锦将孩子托付给妹妹素美,只身赴港寻夫,由此开启了大半生的漂泊之旅,而她与妹妹往返两地的书信,也在20年的时光旅程中见证了历史洪流中浮浮沉沉的小人物命运。素锦半封救济信原件 | 图:刘涛 素锦初来乍到,寄居亲戚檐下,并无谋生技能,只能依靠章文勋偶发善心,说白了,乞讨度日而已,还要兼顾身后的孩子,不断给上海寄钱回去,境遇十分困窘。生活向这个茫然的女子渐渐露出狰狞的面目,她却能在苦厄的重压下慢慢蜕变出强韧的筋骨。素锦意识到章文勋的为人,一面与他久久周旋,盼望能从他手里多抠出一些财物;一面则另作打算,自己试图打工谋生。素锦故事中极有意味的一点,是算计与真情的交杂斑驳。作者熟稔《红楼梦》与张爱玲作品,善于洞察微妙人情,她不仅将素锦的书信按照故事的逻辑梳理呈现,也以评论者的慧心解读出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素锦初来港,给孩子们去信,赞扬妹妹妹夫的劳苦奉献,同时忆及妹妹幼年往事。作者一针见血指出,这是“暗戳戳提醒妹妹,自己对她也有养育之恩”,人心之玲珑多窍,可见一斑。而素锦与章文勋的斗智斗勇,隐忍之中含有鄙夷,失望之外又希冀复燃,个中峰回路转,步步为营,不啻世情小说的深厚况味。出场时候仰仗男人鼻息的素锦,在繁华的金钱社会中受尽苦楚,她的拮据不易,落到字面上就是对数字的仔细盘算。几乎每封信里都必谈钱:章文勋给了二百元生活费,如何分配用来做衣服、租房、看病,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自己的积蓄寄回上海,一百元、一百二十元、两百元,哪些用来做家用,哪些留给儿子、女儿上学,哪些给小弟救急,无不要做周详的安排。作者对数字的敏感绝非沉冗之笔,升斗小民,日子本来就是这样繁琐而战战兢兢,否则失之毫厘,一个小差错形成的罅隙也可能造成整个生活的裂缝,日常生活便在连绵的数学题里显出了它的重量与威力。但素锦的苦没有白吃,她忍耐挨过的日子也可以作为一部女性心灵成长史来看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我。无钱买新衣,她便自己动手修补,出门穿戴整齐,“头是头脚是脚”,令人刮目相看;在花花世界的人情冷暖中,她认识到处理经济的重要性,克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望,认为“即使过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有技巧的”;而她在苦厄中的感悟,对于世相和人情的观察,又别具慧眼,“穷人结交富人,多半要赔本”,这是富于心酸的幽默感,“一段路走过了,再走一段,境遇也不同”,则是变化的眼光。素锦身上有底层人物的柔韧与顽强,她也是在生活的熬煮中不断积攒智慧的生活家。素锦在变化,她的三个孩子也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有愿望、有要求、有个性的大人,家信中既有温情脉脉的关怀,也有不期而至的冲突。孩子们爱慕虚荣,花钱大手大脚,与母亲、姨妈一辈形成了新旧的代际冲突;素锦素美姐妹纵然感情甚笃,隔着千里距离和人心,终究不免偶尔产生猜疑,而这隔膜与深情之间仅有一线之隔,甚至会互相催化,诠释出人性的丰富层次;素锦的小弟如何与外甥上演“抢房大战”,亲情又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磕磕绊绊地修复;甚至就连开场时那个油头粉面、不负责任的章文勋也并非一成不变,故事开头他抛妻弃子,在素锦面前表演哭穷,转身又寻了第三房太太,但当观者随素锦一道怒斥这个薄情寡义之徒时,他又慢慢变成了远赴东南亚和大洋彼岸、为生活奔波的失意者,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苦口婆心的父亲,变成了花甲之年还在苦苦支撑、以一己之力承担重荷的一家之主。生活是复杂的,也是艰难的,也正是在书信所包裹的漫长岁月里,观者对每个人都有了宽容和理解。在素锦的故事以外,还有一些旁逸斜出的人物,他们出现在素锦同妹妹的倾诉或闲聊中,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图景。婆罗洲的张先生,三番两次出手相助,素锦曾有意于他,但两个为生活所累的中年人到底没能走到一起;富商之妻方太太,一出场就被命运所眷顾,岂料丈夫先是离心,后来又锒铛入狱,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好像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甚至宠爱孩子的大阿姨,一生嗜赌的世秋叔……他们只是由作者信笔带过,却也走入了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激发起观者的无限遐思。当然,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必然关涉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宏大历史。从遭遇台风到大旱无雨,从香港经历前所未有的股灾到经济受中东石油危机拖累,时代的风浪作用在个体身上,就是种种鸡飞狗跳,房子受损、汇率动荡、菜价猛涨,诸如此类,微弱的小民们只能在漩涡里紧紧抓住生活的绳索。但素锦用她的故事说明,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逆来顺受地遭受摆布,相反,普通人正是凭借顽强的生存意志,活下去,坚持下去,从而在命运的变数面前彰显出生而为人的尊严。这是素锦用一辈子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为书评人)《素锦的香港往事》百合 著简体横排32开 平装978-7-101-16184-756.00元本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和悲喜。通过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素锦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港二十年间的隐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