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横渠易说》:宋明气学《易》学的代表作

http://www.newdu.com 2024-07-15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张载画像
《横渠易说》,亦称《横渠先生易说》或《易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关学宗师——张载唯一传世的“诸经说”著作,也是张载哲学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奠基之作。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祖籍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少年时代落籍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青年时的张载慨然有志于兵,后经范仲淹开导,劝读《中庸》,由此走上了治学之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张载登进士第,陆续做过几任地方官,后奉召赴京任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晚年归居横渠。张载尝讲学关中,又多与二程、邵雍、司马光等论道于洛阳,晚年著书《正蒙》,尽究天人之奥,以明其“继绝”之志。

“横渠四句”
张载精研儒家经典,兼及佛道之书,但其学问根底首在《周易》和礼,次为《论语》《孟子》。《宋史·张载传》评价其学术体系:“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易》学”作为张载之学的标识,是古今学者的普遍共识。
张载一生治学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大约自其二十一岁至四十岁的二十年间,这是他奠定学术基础,进行思想探索的时期。其中,二十一岁至三十岁左右是探索的第一阶段,包括在“六经”及佛老之间的徘徊与抉择;三十岁至四十岁则是探索的第二阶段,是其回归“六经”之后的首次系统研究。四十岁至五十岁是张载治学中期,是其思想的形成期。五十岁之后,其思想趋于成熟,为治学的后期。
《横渠易说》是张载治学早中期诠释《周易》的哲学著作。其主要内容,应该形成于张载三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后有所增益、修订。其编撰成稿,或在张载欲著《正蒙》时(张载五十一岁退居横渠后,开始撰写《正蒙》)。其成书,则或在张载去世后,出自门人之手。书中保留了张载思想的阶段性认识和后期思想部分原型,具有奠基性与过渡性的特征。

《横渠易说校注》,[宋]张载 撰  刘泉 校注


《横渠易说》的主要思想
(一)《横渠易说》的基本观念
宋代诸儒适应时代的需求,以锐意革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使儒学的内在光辉得以重新焕发,并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张载在时代的洪流中,亦完成了对汉唐经学的义理化变革和对北宋理学的哲学化建构。《横渠易说》是张载解读《周易》的著作,也是其构建理学的基本文献。张载研读《周易》不侧重于撰著成书,而是随义理以阐发己见。因此,《横渠易说》有不同于汉唐注疏的诠释主旨,即彰显义理、天人合一、辩辟佛老三个方面。
张载认为《周易》经传是圣人所作,是天人之书,是君子之书,非卜筮之书。《周易》是圣人为世人所撰写的“法律之书”,目的在于“使人知所向避”。张载提出两种圣人史观:一是立法通变以抵运数,一是取义契象以足民用,强调社会的稳定与生活的质量。
(二)《横渠易说》的象数与义理
在《易》例上,张载继承了王、孔的象数、义理并兼的传统,但更侧重义理阐发,并根据自己的理论要求有所创新。张载重视以义理和道德解《易》,以及《周易》与其他经典的汇通,强调以心解《易》与阐发新意。张载主要从刚柔说、取象说、爻位说三个方面对象数《易》例有所继承与发展;从义兼象数、以德解卦、援经解《易》、以史解《易》、以心解《易》五个方面对《周易》进行了义理诠释。
(三)《横渠易说》的天人哲学
哲学思想方面,《横渠易说》主要对两个核心问题及其范畴进行了诠释:一是太极、两仪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一是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第一个问题所衍生出的是关于“天道”的理论,第二个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是关于“心性” 的理论。
在“天道论”方面,张载认为天不只是“苍苍之形”,天的核心在《周易》中是“太极”。但是,“太极”一词并不能充分代表天的全部含义,所以张载引入了“太虚”来阐述天的实质。从太极到太虚,既是张载对汉唐以来“气化之天”的批评,也是对先秦“天参”思想的回归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张载对气和气化之道有很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极具特色的神论与化论。
《横渠易说》的人道论则表现在心性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其心性论以天道论为根源,在结构和内涵上均具有相似性。张载将性分为无对待的、至善的“天地之性”,与有对待的、善恶混杂的“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万物成“象”之前的先天之性,“气质之性”是万物成“形”而后的后天之性。张载的性论,是对包括了物性和人性在内的万物生成的共同根源的诠释。在《横渠易说》中,张载对“心所从来”以及心的结构的探求,对穷理与尽性及其关系的辨析,对天能与人谋及其关系的诠释,均体现了张载的理性取向与成性主旨,以及从认知与实践双重路径对“天人合一”这一问题的求索。张载求索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具有多种形态的工夫论。其工夫论主要以“阴阳之道”为天道基础,以“仁智成圣”为人道指向。人道本于天道,而又区别于天道,这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两个最基本的前提。

《张载集》(理学丛书)
《横渠易说》的学术史意义
《横渠易说》的学术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张载思想的形成和理学史地位两个方面。
(一)《横渠易说》与张载思想的形成
从《横渠易说》到《正蒙》,代表着张载思想的逐渐形成与成熟。据学者统计,《正蒙》约有100余条4000余字与《横渠易说》相同,约占了《正蒙》四分之一。《横渠易说》与《正蒙》在文本上的关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真正决定二者关联性的是其核心命题与核心范畴上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横渠易说》的文字和思想,是《正蒙》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源头。然而,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横渠易说》的文字相对粗糙,思想的片段性突出。《正蒙》则是张载精选“诸经说” 等著作,在补充修订的基础上,精心构造的体系化的哲学著作。其文字更为凝练、齐整,思想的表述上更具完整性和体系性。
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周易》是核心文献,以《横渠易说》为基,结合《正蒙》,是研究张载《易》学的主要途径;以张载《易》学为入手,则是研究张载哲学的根本所在。

《正蒙释  正蒙辑释》(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二)《横渠易说》的学术影响
在理学史上,《横渠易说》与《程氏易传》并称为理学《易》著的代表,其亦被单独称作气学《易》学的代表。后世学者,除了其弟子吕大临、李复外,尚有程颐、朱震、朱熹、王夫之等受到张载《易》学思想的影响。
总之,《横渠易说》是张载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横渠易说》到《正蒙》,是张载《易》学、哲学体系逐渐建构完备的过程。张载《易》学及其哲学则为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化,开创了诸多具有源发性的命题,影响至今,是学术价值较高且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哲学著作。

《横渠易说校注》(易学典籍选刊)
[宋]张载 撰  刘泉 校注
繁体竖排
978-7-101-16437-4
32开  平装
6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校注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徐必达辑刻《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卷九至十一《易说》为底本,以明嘉靖十七年(1538)吕柟刻本《横渠先生易说》、万历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张子全书》所收《横渠先生易说》等为对校本,以《易说》清代其他版本、宋代集注类《易》著及《张载集》等今人整理本为参校本加以点校,对《易说》中的疑难字词、概念范畴等作了简明的注释、分析和按断,另有张载传记、书目序跋、历代评议等文献收作附录。

    整理者简介
刘泉,1987年生,陕西乾县人,现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张载与中国哲学、《易》学与中国美学。著有《张载著作考论与思想研究》《张载思想讲演录》《关学导语》,点校《李因笃集》等。

    

内页欣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