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杨志军谈枕边书

http://www.newdu.com 2024-07-15 中华读书报 杨志军宋庄 参加讨论

    


    杨志军,作家
    我们总说童年的记忆对作家的成长非常关键,您的童年阅读是怎样的?
    杨志军:父母喜欢读书,所以我们家有很多藏书,果戈里、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我从小接触到的俄罗斯文学非常多,到现在我也很喜欢俄罗斯的古典文学,尤其喜欢的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觉得这两个作家作品可以说是文学的一个顶峰。
    父母会对您的阅读有引导吗?
    杨志军:父母对我没有太大的引导,看什么书他们也不干涉。我小时候非常调皮,夏天去河里游泳,到处打石头仗,打架时手上留下的刀伤现在还有。虽然调皮,还是喜欢书,有时间就拿上本书翻一翻。最感兴趣的还是《水浒》,那里头的字很多不认识,但是很有意思,能看下来,觉得那些英雄人物很了不起。可以说我的儿童启蒙读物就是《水浒》,而且对我影响非常深刻,塑造了我的性格,比如说要讲义气,甚至是朋友之间能以命相搏,要有侠客精神,要仗义疏财。
    您15岁就当兵,那时的阅读有什么特点?
    杨志军:当兵的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毛泽东选集》和鲁迅的著作,那时候还没有鲁迅全集,我买了所有的鲁迅作品单行本,《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买齐后通读了好几遍。鲁迅那种嫉恶如仇的性格也影响到我的是非判断,不光是文学方面的影响,还有人格的影响和启蒙。
    我那时候在陕西省军区司令部,有一年军区要派人支农,“农业学大寨”。我被派去生产队当队长,其实我连韭菜和麦子都分不清楚,但是我有个好处:不独断,喜欢和老农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这个经历对我特别有帮助,直面这种生活的时候,历史矛盾、家庭矛盾,全部出现在队长面前了。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等于了解农村史,了解了家庭组建史,反正什么都了解了,包括当时的农活怎么干、马鞭怎么甩,老农给我讲的顺口溜到现在也还在脑子里:“摇耧下籽入麦秸,扬场使得左右锨,赶车能打回头鞭”等。
    触发您写作是什么机缘?
    杨志军:在农村吃派饭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农民的炕上有本不知从哪儿弄的书,是卷烟用的,前后都撕掉了。我一看是《小二黑结婚》,就说你别卷烟了,我借去看看。
    那时候我还没写过小说,看了以后就想这个小说我也能写。我就开始写了,寄给刚复刊的《青海文艺》,居然发出来了,并且注明了作者是“解放军战士”,从此我就走上了写作道路。
    您是77级大学生,那时候的阅读氛围特别深厚吧?
    杨志军:“文革”之后,大家都觉得荒芜多少年了,终于有机会上大学,都特别好学,我们的老师也特别有名,《训诂学》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他给我们上《训诂学》《说文解字》,简直精彩极了,每一个文字都有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有趣,能涵盖整个中国的远古史。我觉得太了不起了,那时候我特别迷恋王宁的课,甚至打算一辈子要研究训诂学了。
    我发现自己非常幸运,我所在的青海师范学院(现在是青海师范大学)汇集了一帮知识精英,他们面对的是“文革”后第一批考进来的学生,充满了热情教学,我们也充满了热情学习。
    老师会给您开书单吗? 在大学里的阅读是什么状态?
    杨志军:只要老师推荐的书我都读。为什么我后来特别喜欢但丁? 教古典文学的老师叫黎煌,有一次黎老师突然考试,内容就是但丁,我原来没怎么在乎但丁,也没接触《神曲》,根本不知道怎么答,最后考试没及格,就觉得特别对不住老师,从此以后我开始读但丁,一下子又打开一个诗歌宝库。所以虽然有很多人说,不上大学也可以当作家,这话没问题,只要有生活也能当作家。但是上大学能系统地了解知识,系统地接触到这些传播知识的人,无形的传承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多的是人格的影响。他在课堂上可能没有一句话说到价值观、人生观,但其实他讲的就全是这些。
    比如说我们的写作课老师是范泉(原名徐炜),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上海一家杂志的主编,联系的都是茅盾、巴金、唐弢、萧军、萧红。他和这些作家都有书信往来。他给我们上写作课的时候,讲的不是主题、结构、人物,他讲办了一个什么刊物、约了什么稿子、最后怎么发表、怎么给作家寄稿费……他给你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文学事件,你会发现听完这些故事,他把一个编辑的负责精神、高尚人格全讲到了。后来我也成了一个编辑,脑子里老出现范泉的形象。
    所以我觉得上课也是阅读,这种在课堂上的阅读,阅读到的是一个老师的经历、老师的人格、老师的思想,他表达得也许结结巴巴,但是你知道那里有多么深厚的思想含量和底蕴。大学里的阅读,我认为对老师的阅读甚至胜于对书本的阅读。我们的文艺理论老师叫陈德顺。他是典型的述而不作,评教授的时候,他的文章都是研究生给他做标点——但是他表达能力特别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不好容易讲枯燥,但是陈老师的课全班没有一个人开小差。他上课时,“啪”地翻开讲义,其实从来不看。他的记忆特别好,旁征博引讲故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得这么生动,这么富有感染力。你第一次感觉到理性的逻辑原来这么有魅力,你就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你再也不会因为他不写文章而嘲笑他了。
    您有自己的枕边书吗,或常常重温的书?杨志军:我喜欢《战争与和平》《复活》,都看了不止两遍,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喜欢卡夫卡的《变形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莎士比亚、狄更斯、屠格涅夫、普希金、但丁、鲁迅……还有莫言的作品。
    当代作家您只提到了莫言,为什么?
    杨志军:莫言很独特。他的作品有足够的生活容量、足够的思想容量,同时他还有把足够的生活容量、思想容量变成人物、变成形象的故事的巨大能力,我觉得这对作家来说是很难得的。
    从您阅读的情况看,您的写作受到东西方文学影响都很多。
    杨志军:古典文学中我喜欢屈原、陶渊明、李白,诸子百家中喜欢老子、孔子、孟子。他们给我带来很多精神滋养和文学滋养。
    如此博览群书,您有什么阅读方法?
    杨志军:没读过的书我读得很快,读过的书,当我读第二遍的时候会读得很慢,很仔细。当然未必马上重读,也许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才重读,就发现和刚开始读到的理解完全不一样,重温经典对写作特别有帮助。
    比如说《包法利夫人》,初读和重读感觉完全不一样。最早是文学的启蒙,那时候你可能不具备全面接收、发掘经典的能力,重读时可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增强了,感受、挖掘到的东西也更多。中国古典文学其实不存在重读和初读的问题,因为不重读的话根本读不懂。古典文学必须看注解,好的注解引人入胜,给你提供另一种思路,引出另外的文章,所以必须慢慢阅读。读但丁也是如此,但丁其实相当于整个基督教历史和天主教历史,读他就等于阅读思想的百科全书、历史的百科全书。通过读作家作品可以了解整个历史、了解整个时代的自然、人文,如果碰到这样的作家,我会特别感兴趣,托尔斯泰、雨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大作家都有百科全书的价值。我写《大象》的时候也有这个野心,当然这个野心也要慢慢完成,一个作家一本书不可能完成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只有坚持不断地写,才可能在你的整个作品中体现时代或历史的百科全书。
    如果有机会组织一场宴会,您想邀请哪些人参加?
    杨志军:我首先邀请苏格拉底。他虽然没写过一篇文章,但是他的思想通过对话录留下来了。包括他的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师徒三个塑造了西方世界的文化思想和人格力量,几乎属于半个世界的思想宝库。再就是释迦牟尼,非常了不起,他是一个富家的王子,怀着悲悯的心去认识世界,救苦救难,成为一个宗教领袖。
    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古希腊产生了三个大哲学家,那么在中国产生了孔子、老子、孟子,我想邀请他们;我还会邀请屈原。屈原的那种声嘶力竭、激情昂扬、激情澎湃的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高峰,以后慢慢地缺失了。大家都讲究留白、含蓄、内敛、婉转,把自己包装起来,好像隐藏在背后是最好的,但是屈原不讲究这些,他饱满的情绪全部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磨炼到一定极致以后,他把自己磨炼成火山了,他就必须喷发;他把自己磨炼成一条大河了,他就必须流淌,而且汹涌澎湃地流淌。所以一个作家就要像屈原那样把自己修炼成一座火山,把自己修炼成一条大河,而且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河,这样的大河,它应该有那样的气势,在那个时代发出那样的《天问》,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的人格,绝对的爱国主义。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给中国开创了一个诗歌的天地,很多时候精神是必须逃离的,必须孤独的,必须隐藏的,陶渊明找到了这种孤独、逃离和隐藏的出路,所以他也是给中国知识分子说,另一条路你可以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我还会邀请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莫言,就这些。
    假设要去孤岛,只能带三本书,您会选哪三本?
    杨志军:法布尔的《昆虫记》、霍金的《时间简史》,再就是我的一本书,这本书我现在还没写出来,但是我肯定要带上,证明我的身份,鼓励自己在孤岛上还能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