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作者的诗与远方
前段时间,豆瓣2023年度读书榜单新鲜出炉。10本年度图书中,“快递小哥”胡安焉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均在列。10位年度作家中,素人作家杨本芬、胡安焉入榜。 素人作家引领出书潮流,搅动起文学界一江春水。去年10月,多位素人作家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会员。有读者为他们“打call”,认为他们左手扛起生活重担,右手执笔描绘精神世界画卷,这些从生活中锤炼出的文字,朴素却打动人心。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文学爱好者并不占少数,但能够出书的素人作者却寥寥,大多人的出书梦想随着杳无音信的投稿一起石沉大海。不禁想问,对普通人来说,出书这件事情,究竟“高大上”在何处?又如何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守护他们的诗与远方? 一 素人出书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新鲜事儿。201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胡麻的天空》,该书作者是只上过一年半学的农村老太太秦秀英。随后,各行各业素人作品接连涌现。育儿嫂范雨素写的自传体小说《我是范雨素》《久别重逢》火爆全网,矿工陈年喜接连出版诗集,退休工人杨本芬在80岁时推出了畅销书《秋园》…… 这些作品多以基层百姓生活为题材。在那些并不显眼的日子里,素人作者书写那些普遍、日常、隐秘或明显的事件,执着而忙碌地发出微光。 比如《我在北京送快递》,展现了20年来胡安焉从事的19份工作,自行车销售员、小摊摊贩、保安……对每份工作详细描述,讲述如何与不同人打交道。该书豆瓣评分8.2分,被媒体评价为“应该加入市民生活必读书”,让更多人了解社会运转背后各行各业的力量。 再看作者们,他们绝大部分人从事着和文学无关的行当,甚至未必受到过良好教育,但都有个共同特点: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人生,或记录当下。可能有人无法理解,许多普通人为了谋生已经耗尽了精力,哪还有时间去从事写作这种“高雅”的活动?答案或许要倒过来看,正是因为平凡而不易的生活,让写作成了填补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也让写作有了沃土。 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写作所带来的财富难以都用物质衡量。正如有素人作者说,“几十年来,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比文学陪伴我的时间更久。文学是我心里的一口人,是我最亲密的人,无话不说的人。” 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让素人出书加快“破圈”。回溯近十年,众多非虚构写作平台兴起,刊发了大量素人作者书写的故事。网络技术让这些作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传播开来。 二 不过,写作只是图书出版众多流程之一。由一篇篇文章到一本书籍成型,还需经历多道工序。很多素人作者花费数年心血完成的书稿,或因为选题不对路、或缺少相应手续、或缺乏出版经验就此夭折。由此看来,素人出书门槛不低。 其一,对出版社来说,为素人“做嫁衣”的风险系数较高。近几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出现负增长已不再是新闻。随着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中国图书市场已从粗放扩张转入刀光剑影的优胜劣汰。有资深出版人表示,在不算太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畅销书作者新书都不一定好卖,更别提素人图书。素人因缺少初始流量,从0到1的投入较大,多数出版社不愿冒这个风险。 其二,普通人缺乏出版资源和经验,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出书难度。如何挑选出版社,是摆在作者面前第一道关卡。每个出版社都有自身专业禀赋,比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历史古籍类龙头,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擅长原创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专注于外国文学。作者的选题方向,如果与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不相匹配,恐怕就要吃“闭门羹”。 此外,并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宜出版。比如,导向不清不楚、笔法剑走偏锋,只想博得市场眼球的作品,很可能被出版社退稿;而为推动出版业提质增效,强调提高出版物质量,对素人作者的作品要求也会更高。 选题、写作、三审、排版设计、三校、印刷发行、宣传营销......不夸张地说,出版一本书需历经诸多流程,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闪失,都有可能导致“难产”。 三 那么,普通人想要出一本书该怎么做?打开素人出书的“故事匣”,笔者认为从中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优质的内容才是打动读者的王牌。市场风向或社会热点虽变化频繁,但好的写作不会改变标准。素人身份的反差还不足以形成图书购买行为,优质的内容和同频的共情才能成为购买理由。有编辑认为,素人作者直面生活第一现场,他们见证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真正打动人的,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文本传达出来的奋斗不息的内在力量。 如,杨本芬的《秋园》是一本苦难回忆录,写的是自己母亲为撑起一个家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书中的母亲被网友称为“女版福贵”,她远比想象中更坚韧,以薄弱的肉体对抗着命运。许多网友,正是被这本书“文字直白、简单,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深的大道理,却有种说不出的劲道”所吸引。 编辑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素人作者有的一朝语出惊天下,有的一股激情满地鸡毛,“伯乐”编辑不仅需要学会甄别,大浪淘沙挖掘潜力股,更要有一双呵护美的巧手,让书以最好的形态出版。 从文字到成书,一本书的诞生远比想象中复杂,编辑是“天才捕手”,更是千头万绪的“监工”,设计、审校、排版、市场,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处处是细节。更有不少素人作者对作品架构、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并不敏感,编辑亦师亦友的专业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出版社不妨多给素人作者一些机会。2023年,有短视频平台将52位素人创作者的214首诗歌集结,出版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创作者包括农民、工人、家庭主妇、留守老人等,创作场景在玉米地、火锅店,又或是小吃街,等等。可见,素人作者遍布各行各业,数量非常庞大。 出版社可尝试多多挖掘,把素人故事变成文本,让朴实的力量焕发光彩。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单独打造了一条“素人写作”产品线,推出了《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等图书,得到业内和市场好评。 时代这本大书需要更多人记录,素人作者用笔赶路,走过人生的荒芜;用双脚锤击大地,在人间不断地淬火。他们的作品“我手写我心”,也许是认识这个时代细微而真实的切入点。当流量的洪流褪去,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期待更多素人图书,用朴素真挚的表达,留下印记、留下温暖,让他们的诗与远方不再遥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