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透过文学故事,理解经典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文汇报 陈晓兰 参加讨论

    

文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文明精粹和国家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且是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沟通和同情理解的桥梁,在一个国家国际声望的树立和国际形象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国家和人民对于另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想象和阐释中,那些具有人类关怀、表现人类共通价值和情感的思想家、文学家,作为各民族的文化英雄,他们创作的精神产品,被视为其所属文明的象征,成为理解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乃至民族性的重要媒介。
    文学经典的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自古至今,中国的物产或中国风的器物(丝、漆、瓷、茶、园林、艺术品等)、为各种目的亲历中国的旅行者大量的中国书写、中国经典的译介,在不同历史时期西方有关中国的认知、中国形象的建构以及中国知识的再生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透过中国经典感知到的中国——或曰文学化、经典化的中国,不断修正着物化的、政治化的中国,在中外文明互鉴、中外人民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689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游历意大利期间结识耶稣会派遣于中国的传教士,开始对中国事物发生强烈兴趣,他也是启蒙时期欧洲最早尊重儒家学说的思想家,他说:“照我们现在的见解,我以为我们道德败坏无限膨胀的时候,差不多必须叫中国的传教士到我们这儿来教我们自然宗教的目的和实习,不应该我们送传教士到他们那里去教他们启示的宗教。”德国哲学家沃尔夫从中国的经典推断:“中国人所有的行为都以自身和他人的最高完善为最终目的。”“中国人努力提倡培养道德风尚,效法以理智为本的大智大悟的前师,前师们崇尚理性的力量,研究如何将这种力量运用到对真理的探求上。”法国哲学家伏尔泰问:“难道我们不借助中国的编年史,就敢随便谈论中国人吗?”歌德在和席勒通信中论及中国文学:“书里面的人,思想行动感觉差不多同我们相似,我们不一会就觉得自己是同他们一样的人。”文学经典跨越时空,使不同文明的人彼此同情共鸣。
    文学经典与国际中文教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交通史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接受史,总是与中外政治、文化关系密切融汇。早期外国人的汉语学习,偏重古代典籍,辅之以具有现实实用性内容的教材。17世纪以来,西方人出于宗教、政治、商贸等目的学习汉语,一方面需要掌握汉语交际技能,另一方面,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现实社会,古代典籍仍然是其学习汉语的基础教材,同时广泛涉猎中国历史、绘画、建筑、文学,并翻译本国与中国典籍,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转向汉语知识的获得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学经典在汉语教学中不再占据核心地位。然而,众所周知,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不可分割,语言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语境、或者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工具层面。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不同国籍的汉语学习者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及其正负能量,取决于他们对于中国人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深度理解。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所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俗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也说:“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而这多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语言,像文化一样,是由不同年代的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有些因素可以追溯到历史起源之初,有些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文化的变迁会影响到语言,甚至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
    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将语言学习提升到文化理解的高度,如何处理中文国际教育的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终极目的的关系,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基础上,上升到深度了解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与社会现实,并在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世界文化多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加强文学经典的精读与泛读是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事例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中国文学故事,一部文化大餐
    正是基于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深度融合的理念,也为适应21世纪全球中文学习的热潮和中外文化接触日益密切的现实需要,满足国内外中文教学机构中国文学教学的需求,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际学习者通过中文经典著作的阅读,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中国文学经典的艺术精粹,深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汉语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我们特编选《中国文学故事80篇》,奉献给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阅读这些文学故事,会使汉语学习者处在文学世界里活生生的语言现场,体会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走近中国古代的先贤,除了孔子,还有老子、庄子、孟子和墨子,初步领略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精粹。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诗之国度,通过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十大诗人诗作的学习,领略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屈原的愤怒和绝望、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李白的豪放、杜甫和白居易的沉郁、李煜和李清照的婉约、陆游和辛弃疾的激越。除了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还有司马迁、关汉卿、汤显祖、冯梦龙、蒲松龄、鲁迅、郭沫若、老舍、徐志摩、朱自清、戴望舒、郑振铎、夏衍、巴金、冯至、丰子恺、叶圣陶、傅雷、汪曾祺、史铁生等古代与现代名家的名篇,中国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萧红、冰心、林徽因的诗歌、散文,此外还有悲、喜剧,有书信交往,有日记,有警世语录、生活格言等。
    透过公元前5世纪至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60多位作家的作品,体验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古代与现代作家关于人生意义、人与自然、社会政治、人伦道德、家国情怀、爱情友谊等人类共通命题的艺术表达,了解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与变革、现代作家对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学故事,包含着中国丰富的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社会、道德、风俗、审美、艺术、情感信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体会社会生活中的汉语,感悟中国文学的艺术技巧和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而且会产生感同身受的联想,发现本民族文化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通与相异之处。正如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所说:“是讲故事的人,梦的制造者,神话的制造者(那是我们的凤凰)代表我们最好的一面,代表我们最富创造性的一面。”封闭的物理世界,借由语言和精神的交流而打开,纷争、战争将世界分裂乃至打碎,心灵的沟通则跨越人为的关隘而缝合碎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