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佳燕:困境中的凝视与抉择

http://www.newdu.com 2023-08-15 《长江文艺》 吴佳燕 参加讨论

    

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凝视”一词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者的青睐和阐释。尼采说过,“深渊凝视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萨特认为凝视创造了一种主体性的权力差异,是他者对自为的人的异化。拉康在“镜像理论”之下提出了与观看想象性的建构机制相反的视觉模式即“凝视”。“凝视”还被广泛运用于视觉文化、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中隐藏的权力运作和主体建构机制,如“男性凝视”。它强调的是一种对视觉的关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指向的却是充满紧张和画面感的“看与被看”之下隐含的关系、场域、机制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观之,本期刊发的几篇小说都涉及人对困境的某种凝视。那些人生中过不去的坎儿或者倏然而至的艰难时刻,以及意外的发生、灾难的降临、两难的选择、生老病死的特殊阶段,成为作家的重点观照和主人公的深长体味。或许人只有置身困境的时候才会真正地思考人生、回顾从前、认识自己与共情他人。困境就是绝壁,置人于悬崖之上,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番凝视和体验之后,找到可能的脱身之路与安全之地。

女真的小说向来有一种贴着地面“超低空飞翔”的现实热情与烟火气息。而新作《万有引力》的视角从地面飞到了高空,从日常生活、中年处境的体察升至隔空的审视,一方面俯瞰壮观的东北山林景色,一方面以一种类似于“飞屋环游记”的既浪漫又危险的方式,反观地面的世态人情,思考人生的各种关键问题。人到中年的常大明上有老、下有小,生意不好做,生活压力大。雪上加霜的是又遭遇了两重困境,一是大的疫情影响,二是突然的意外发生。疫情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让更多的人深味着人间生死离别。常大明经营的饭馆生意不景气,高龄的奶奶身体又发出警报,于是决定开车回林场老家探望。奶奶的精神好些了,常大明却因为小区封控回不了城。就这样,一个孝顺老人、疼爱妻儿、为了家庭生计殚精竭虑的男人,要在这段滞留期跟着表弟去登氢气球、采摘松塔赚钱。意外发生之前,在空中看到的一切都新鲜别致,然而当牵引氢气球的绳子脱落、危险迫近,常大明开始慌了神。女真用细腻的笔触、极大的耐心描绘了常大明丰富的应激反应和心理活动,他的恐高、对表弟安危的担忧,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亲情滋养,并在回望中一次次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努力自救。也想到了死亡,想到了祖辈父辈的死,想到要在手机上给亲人们写遗言一一 交代。但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都要努力活下来,因为他是家庭的支柱,必须活着。男人在一番恐惧绝望之后冷静下来,想尽了各种办法求生,熬过了一天一晚,终于瞅准时机,在气球接近一座山尖的时候纵身一跃,竭力抓住生的希望,重返充满热望的人间。而题目“万有引力”的深意,正暗含着困境中的某种幸运,以及来自地面的无尽吸引与牵挂,那是我们沉浸其中的尘世烟火与人间真情。

李铁的《双蝶图》以一种现代观照的方式写出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新意与张力,在一种极端情境的设置中凸显战争的残酷、抉择的艰难与大义,以及由此带给人的漫长而丰富的痛苦。在大我与小我、使命与爱情、忠诚与背叛、信仰与人性之间,革命者该如何抉择?分属不同阵营的夫妻双方陷入同样的困境,只不过活下来的一方要承受更多的煎熬。文本的独特之处是采取了“套中套”的结构,在正文中嵌入另一篇小说《化蝶》,二者之间形成互文,互相补充或抵牾。正文以“我”的旁观者视角刻画了一名革命者几十年的风云际会与人生经历,真实、冷静、客观、留白,偏于宏大叙事,时空跨度大。而插叙部分则走进人物的情感内心,以人性化视角去关注和想象那些被历史所忽略掉的空白和细节。“我”的小学老师陈升温文尔雅、睦邻友好、夫妻恩爱,然而警察突然上门搜查,称陈升杀妻后畏罪潜逃。多年后“我”受命回故乡寻访隐姓埋名的战斗英雄张富贵,陈升妻子的满绣作品“双蝶图”成为故人相认的接头暗号,没法不亮明真身追忆从前。三个名字代表着主人公的三重身份、三段经历:化名陈升的国文教员是中共地下党人,在东北解放前夕发现妻子邱玫是国民党特务,并接到上级紧急任务要予以清除;杀妻后逃出城的陈升改回本名张富贵,以一种赴死的决绝再三要求参加野战军的阻击战,表现英勇无畏,在各种战斗中活了下来,成为战斗英雄;转业后的张富贵不辞而别,以钟爱军的名字隐居白石沟村当老农,不时到街头摆摊卖梨、跟城管斡旋。然而,是最初的逼迫与抉择改变了张富贵后来的人生之路,漫长的余生都是他对两难困境的一种凝视和折射,蕴含丰富的人性内容。历经沧桑后的张富贵看不到他心底的波澜,嵌入部分则为当年夫妻的生死对决设计了两种可能,一种扣合现实,一种在想象中代偿,给人物的内心写照留下巨大的空间。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并以自我的经验和观察,去走近、了解和想象我们的父辈。或许正是一代人的中年心境、为人父母,才在一种切身的体验中对父辈生活和老年困境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焦冲的《遥远的父亲》、钟二毛的《最佳聊友》都是从中年视角去感受和想象父母的衰老、疾病、情感需求和心理困境,并以此观照上下三代人的亲子关系。焦冲笔下的父亲只是一个遥远的背影,很早就从家庭中缺席,更多是为了书写母亲的老年生活和内心情感——那里隐藏着她守了一生的秘密。这个中国农村传统女性一生为情感所累,一辈子在失败的婚姻生活里挣扎,直到弥留之际才对当年的真相和盘托出。原来母亲表面上是在一种仪式般的还故乡中铭记父亲私奔带给家庭的阴影和耻感,其实是以一种障眼法怀念最初的爱情与早已去世的父亲。她对私奔事件的秘密处理和艰难选择正是印证了这份情感的执着和女性的慈悲,背负误解、成全他人、守着秘密、独自怀念,成为女人凝视自我、咀嚼人生的漫长方式。

凝视是为了深味,抉择是为了突围。正如对亲人的真正了解往往是在对方去世之后,对困境的体认可以让人更深刻地看清自我和他者。钟二毛有篇小说《晚安》我特别喜欢,把一位置身生命绝境的母亲写得动人肝肠。虽然死亡终将到来,但是这位身患癌症、饱受病痛与治疗之苦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变得格外从容而有勇气,要儿子想办法为她实施安乐死。这样的抉择似乎让她变得安宁,以“七日谈”的形式每天给儿子讲一个故事:这是母亲凝视死亡的方式,每一个故事都是为自己的离开作铺垫,却把更大的痛苦和困境抛给了儿子。与《晚安》强烈的形式感和冲击力不同,《最佳聊友》文风活泼却笑中带泪。它也写到儿子对父亲的误解,以为父亲是因为嫖娼被人举报而一次次去派出所领人。殊不知正是因为子女的各种不理解和现实顾虑,让寡居的父亲不但晚年婚恋不能自主,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去城中村找卖淫女当“最佳聊友”。“父亲满身知识,却没打败晚年寂寞”,随着城中村的拆除,父亲无处可去,最后选择服安眠药自杀。儿子直到父亲死后才在无意间知道父亲嫖娼的真相,不仅是花钱找人聊天,还给对方以切实的帮助。父亲的形象得到逆转和升华,儿子却只能在别人的讲述中去触摸父亲的内心,跟“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同样的悲凉与劝诫意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