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岭南烟火书 ——评李知展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

http://www.newdu.com 2023-06-25 中国作家网 沈汉炎 参加讨论

    


    三角梅热烈不改,东江水流常在,人事聚散,最不值得一提,可也最动人心意。拿到青年作家李知展的新作《平乐坊的红月亮》(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有点爱不释手:小小开本,玲珑独特,而珠光纸做的封面,雅致又跳脱。
    当然,喜欢还有更内在的原因。一方面是,该书是李知展第一部出版的长篇小说,也是他今年出版的第三本著作,还是广东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已在《小说月报·原创版》连载过,作品质量和口碑备受认可;一方面是,这是一本他写“他乡”的书籍,从小说时空、场景、情节、语言都有新的面貌,让人期待。
    好的小说无非世道人心,一如“好诗不过近人情”。该书以莞城平乐坊之名创作,围绕“平乐坊”,穿越百年,跨越粤港,更是重点折射岭南市井40多年变迁。书中用富有节奏感的“诗味”语言、张弛有度的情节,描写世事变迁、人物命运沉浮,但是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也都有着各自不肯妥协的脾性,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读起来非常过瘾。
    十年烟火,“北佬”悲欢,一封岭南情书
    “从写作情感上来说,至今最动情的,仍然是生身之地苏鲁豫皖交界的豫东芒砀周边,地图上这针尖大小的地方,莽山、雪湖、条河,现实地理之外我虚构的豫东地名,那么小,却又无比辽阔,在这里,我已可以安放太多的人和事,安放所有人性的幽暗和灿烂,安放我对小说的求索。”对作家而言,故乡是父母之邦,是先祖的坟茔,是人生起点,成长的方寸地,也是生命记忆无法逃离的终点。“你生在那里,其实已经注定一半死在那里”。因此,故乡是作家们永不枯竭地燃烧着的煤矿,是构建其文学生涯、脉络的土石草木。
    但在当下这个流水一般的大时代,作家们所处的“他乡”,又如同一场穿越,置身于陌生的时空,遭遇时代洗礼,生存、生活,身份、情感,糅杂成一个矛盾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去相处、审视、磨合,产生新的情感和生命体验。2012年,他抵达东莞,栖居莞城至今,平乐坊就在一指之隅。在莞十余年,他从事一份文案工作,业余坚持写作,在生活的低处感受城市人世变迁和个人命运无端。“从暂时过度,到枝头观望,再到结婚安家生养,强移栖息一枝安,我逐渐习惯了它的世俗烟火。”
    如果说故乡与他乡,如同生母与养母,对一个写作的人而言,都无法回避。“在岭南朝夕生活了十年,不管当初愿意与否,此地的风土人情爱恨纠葛,早已嵌入我的生命和情感。更重要的,在各种现实的夹缝中,回也不改其乐,不变的,是在一篇一篇地写作。”
    十余年的东莞生活,李知展一直心似飘蓬,落地在此,又被家庭藩篱禁囿。于是,无可奈何,便颜回一般安之若素,不改其乐。除了偶尔午夜三五好友酒中笑骂两句外,更多的就是化作文字去浇灌胸中块垒。“或许有天也会离开,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片土地随时都有人进来也有人离开,三角梅热烈不改,东江水流常在,人事聚散,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可也是最动人心意的。喝过的酒,读过的书,流过的泪,都镌刻在时间深处。”李知展道出了他创作《平乐坊的红月亮》的心境,正因为命运无端,行藏不定,那就提早留书一份,以示不忘不负。从这个意义上说,《平乐坊的红月亮》就是李知展这个“北佬”写给岭南的烟火书,一封深情的情书。
    互文回环,百年人世有张弛,读来易上瘾
    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主要以岭南老街巷上年龄阶段不同的女性和她们背后的故事,重点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在岭南市井的变迁,是关于岭南城市的烟火人间。和以往的写乡土的中短篇小说相比,李知展的《平乐坊的红月亮》有鲜明的区别。首先这是一部长篇,涉及人物37个,涵盖了各行各业,且大多是大时代下的普通人物。其次是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小说虽以莞城平乐坊为原型,写发生在这里的世俗人情和喜怒哀乐,但跨越百年时间,地域勾连粤港,书写了近现代百年,尤其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代变迁。小说以小见大并巧妙地将经济转型下的糖厂、陶瓷厂、灯火阑珊的酒店,各种命运,在月光下,归于一途。此外就是小说故事性和诗性语言节奏感更强,带有鲜明的岭南特色,烟火气满满。
    就小说的故事性而言,作者经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小说分为相对独立的上下两部,上部以韩春丽叶逢秋、米米何千惠互为镜像,写的是此时的欲望,主打一个轰轰烈烈爱憎分明;下部以芬姐韩玉婵互为补充,写的是上辈人的理想,安静深情。上下两部相互独立、笔法各异,又彼此勾连,将百年历史、上下几代人、几个家族,以及平乐坊的市井百姓融合于一坛,酿成美酒。这也是《平乐坊的红月亮》不同于李知展以往乡土小说的重要鲜明特色:多线索交相勾连,以互文回环的结构,将人物、故事缝合在一个“荷包”(18万字的篇幅)里。该小说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张弛有度,故事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李知展表示,创作中,他试图在这些具体而普通的生活中,将自己内心的波澜壮阔,写出命运的丰富性。小说里,平凡的、珍贵的、向上的人们,在时代中起伏搏击,又相互成全。“努力呈现的是吾土吾民此城此地的命运和情感。”
    诗味语言,句有长短皆错落,捂热世上人
    汉语词汇是汪洋大海、是星罗棋布的夜空,一个作者,穷其一生,无非是从这浩瀚的海洋或天空里,打捞出一些贝壳、星辰,传情达意。李知展的小说一向温暖、典雅、抒情,但又能在情节和人物需要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两句粗粝的词语来,震荡人心,让人拍案。他的小说语言非常诗意,被业界大家和读者贴以“诗味”标签。
    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他的作品“颇具古风”,具有“散淡的深意”;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艳梅说他的“文字总是让人那么温暖,纯净的诗意涤荡身心,他的小说,就像抒情长诗”“笔调清新自然,诗意浓郁,批判的冷峻和温情的呵护,交织成生活和世界”;青年作家、评论家蔡东说他“对人生的思考是清澈透莹的”,“在作品里展露出他的小说美学”,尤其让她感到惊异的是,“一个出生于一九八八年的作家,居然能将一个个本该怒气冲冲、不平则鸣的故事处理得如此平淡、隐忍和写意”……
    而在《平乐坊的红月亮》里面,我又看见了李知展“诗味”语言的多变性,非常惊喜。和以往小说中舒缓、平淡、婉转、写意的“长句式”不同,《平乐坊的红月亮》里面的语言短句非常多,且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感非常强,更加低沉有力。
    比如写平乐坊的租户:每栋楼里都住着几十户人家,哭笑唱骂,吆喝叫卖,谁家在阳台上炒菜,“刺啦”一声;谁在和老婆打架,注定打不出新意;谁在和来路不明的女人吱吱呀呀地交响;谁在响亮地吐痰;谁在晦暗地生病;谁在哭,谁在笑……种种声音搅在一起,闹哄哄的,嗡嗡着往上浓稠地蒸发,蓬勃地弥漫着尘世生活肮脏而又活色生香的气息。而各个楼顶晾晒的各色衣服在风中招展着,像是人生的一面面旗帜。
    再如写平乐坊市井摊铺:“快香食亭”的门面漆皮斑驳,很有年代感,像一艘破船,然而,这船是驶过风浪的。韩春丽立在餐馆门前,如同掌舵,接待食客一往情深地驶向火热的世俗生活。她一袭红裙,浅笑间百媚丛生,把笑容和情意均匀挥洒在每个新友故交身上,辗转腾挪,纵横捭阖,红裙竟如冲锋陷阵的猎猎铠甲,脸上笑吟吟的。
    反顾他的阅读历程,非常宽阔,对中国古典文学更是痴迷。一路上,《诗经》《离骚》、司马迁、庾信、杜甫、黄景仁、废名等等读下来,他常常忍不住感叹,汉字真是美(这美里当然包括风骨、悲慨、激扬、哀婉、亮丽等等),可以写出很美的东西来。他也曾表示:“愿意做一个敏锐的感受者,尽量把每个汉字准确地传达出来”,“用安静的心写着干净的文字,并以柔韧的心去感受命运的恩威并施”。
    当然,李知展之所以选择诗性语言写小说,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类语言的诗意、美好去温暖世道人心。毕竟,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着为别人撑一把伞。“只有经历过那种挣扎,你才知道人世深浅、人心冷暖,写起小说来,才可能对人物有一种格外的体贴。”正如李知展自己所说,“文学是我的信仰,是我生命里的光。我愿它在救赎我自己的同时,也能给他人,给社会一些温暖、诗意的慰藉。”
    【沈汉炎,1984年生,福建诏安人,《东莞日报》资深记者,有作品刊发于《新华副刊》《福建文学》《特区文学》等。】
    【李知展,1988年生,河南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34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原创版》《江南》《钟山》等刊发表小说200余万字,多篇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作品与争鸣》等选载,短篇《明月怆》被《人民文学》外文版译为英、法、意语。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广东省有为杯小说奖,《莽原》《红豆》《黄河文学》等杂志奖。著有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芥之微》,出版小说集《流动的宴席》《孤步岩的黄昏》《只为你暗夜起舞》《碧色泪》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