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为艺术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

http://www.newdu.com 2023-05-04 人民日报 张 帆  杨 雄  参加讨论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张 帆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是戏曲人才成长的关键。戏曲人才培养具有个性化、难以“批量生产”的特点。结合当代戏曲发展和观众审美需要,创造性地传承“传帮带”培养方式,对戏曲发展至关重要。
    戏曲艺术得以流传至今并仍生机勃勃,“传帮带”功不可没。这种方式通过小范围的、手把手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培养人才,帮助人才成为“角儿”。实践证明,“传帮带”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它是老戏班、老艺人们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京剧,诸多名家大师都是“传帮带”的直接受益者。上海京剧院建院60多年来,在“传帮带”上下足功夫。近年来,面对更好的文化环境、更新的传播语境,我们在实践中,对“传帮带”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和探索。
    “传”是传承理念、赓续风格。上海京剧院诞生、成长于上海,天然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一是敢于在题材上进行探索。革命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台本戏、名著改编、影视改编、跨剧种改编等,数十部作品,多角度创新,一旦找准目标,团队就会精益求精进行打磨。二是协同创作的“一棵菜”精神。一出好戏是集体努力的成果,出挑的不仅是几个角儿、几个唱段,更是剧组、团队以及剧院整体。“传”的是精气神,是劲往一处使的理念和共识。在日常排练、演出过程中,青年演员、编导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并将这种敢于创新、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帮”是帮助钻研技艺、夯实基本功。“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基础和根本,青年人才需要在老中青代际传承中,在前辈们的细致帮助下苦练技艺。对剧团来说,“帮”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作用明显。在尚长荣、李炳淑、陈少云等老艺术家帮助下,上海京剧院的奚中路、李军、史依弘等中生代实力派演员成长起来,他们又帮助熊明霞、王珮瑜、傅希如等年轻演员成长。由此,我们形成了代际之间的帮扶梯队。老艺术家们以实际行动扶携后辈成长,为他们搭戏站台。“青春跑道”“京武会”“实力派”等专题演出,青京赛、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多项评选,台前看到的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幕后留下的是老艺术家们手把手指导的身影。
    对戏曲流派传承发展而言,“帮”的作用不容忽视。京剧界有句老话:千生百旦,一净难求。目前,京剧花脸人才较为稀缺,特别是铜锤、架子、武花脸在细分之下,出角儿更难。近年来,上海京剧院架子花脸人才储备大大提升,缘于尚长荣主动挑起“帮”的重担,不仅在院内培养,手把手地传承,更是通过举办研修班,为各地京剧院团输送了花脸人才。麒派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上海京剧院是麒派的大本营,陈少云多年来从剧院发展出发,不仅培养了多位出色的麒派传承人,也通过开办研修班,为各大院团培养了麒派人才。
    “带”是带领人才成长、带动戏曲事业发展。“传帮带”作为人才培养方式,受益的不应仅是个人,效果也不是短期的。院团“排头兵”应充分发挥人才和影响力优势,带动戏曲艺术出新出彩。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国家重点文艺院团,上海京剧院不能仅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劳作。我们积极主动地、广泛地与其他院团交流合作,介绍人才培养经验,共同为戏曲艺术发展贡献力量。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信心与戏曲同仁们一道,开掘“传帮带”的当代内涵和价值,为戏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为上海京剧院院长,迦山采访整理)
    让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
    杨 雄
    培养艺术人才,需要尊重不同艺术门类特质“因地制宜”。芭蕾舞被视为“足尖上的艺术”,为练就精湛的舞蹈技术,芭蕾舞演员需要长期高强度、高负荷训练。因此,芭蕾人才培养周期长、淘汰率高,人才艺术生涯短。除了演员,芭蕾舞编导、舞台设计等方面人才培养也正面临新的挑战和课题。芭蕾院团要根据这些特点和现实,从爱护人才、推动中国芭蕾艺术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为人才辈出提供丰厚土壤。
    和戏曲一样,芭蕾也是讲究“角儿”的艺术,拔尖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拔尖人才需要长期实践锻炼,院团要为青年演员搭建一展身手的舞台。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让青年人才在剧目创排中挑大梁,通过演出实践不断得到磨砺。同时,选派有潜力的人才参加国际知名芭蕾舞大赛,在比赛中开拓视野。许多闻名国际并为国内观众所喜爱的芭蕾舞演员,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今,邱芸庭、徐琰、方梦颖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正在迅速成长,不仅在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为祖国争得荣誉,也正在成长为剧团艺术实践的骨干。
    在培养舞蹈人才的同时,编导人才也不可忽视。一部经典芭蕾舞剧,离不开编导人才的智慧,但芭蕾院团的编导人才往往处于稀缺状态。为摆脱这一困境,中央芭蕾舞团从2010年开始启动“芭蕾创意工作坊”项目,鼓励年轻演员挖掘自身编创兴趣和才能,为其提供编排作品和推广演出的平台,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流派的编导合作。在这一公益品牌项目支持下,费波、张镇新、王思政、李旸等一批青年编导人才初露锋芒,逐渐形成富有活力的创作群体,陆续创作出《鹤魂》《敦煌》《花一样开放》《世纪》等大型原创作品。这一机制创新在为院团乃至中国芭蕾培育编导人才、推动原创作品排演的同时,也为年轻舞蹈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大空间。
    芭蕾是精湛的艺术,也是严苛的艺术。人才保持高超的专业技能,作品艺术水准才有保障。院团要在常规练功、排练基础上,科学设置考评机制,促进青年人才良性竞争,形成共同攀登艺术高峰的好风气。中央芭蕾舞团持续实施“以演代练、以考促练、考评相兼”式的考核机制,每年对演员业务状况进行考核。考核以“追梦”为题,对观众开放,通过专家评委评分及观众评选“最喜欢的演员”的方式完成。每年一度的考核评定,让专业能力突出的年轻演员脱颖而出,得到破格晋升,成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排头兵”。目前,这一考核项目也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品牌演出项目。
    技艺之外,芭蕾人才的文化素养提升要靠院团的继续教育。许多芭蕾演员进入院团工作时,年龄不满20岁。为持续提高芭蕾演员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制度化、体系化的“芭蕾人才继续教育”工作,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合作,支持全体芭蕾演员在职期间攻读更高学位,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芭蕾艺术国际交流频繁,这要求芭蕾人才培养模式是开放的、与世界接轨的。中央芭蕾舞团一方面坚持“走出去”,每年选派2到3位专业技术人才前往国际知名院校或文艺机构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坚持“请进来”,聘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来团指导。近年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引进外国专家指导数十人次。
    青年演员培养还要与剧团需求相对接。我们积极探索自主培养新模式,2018年正式成立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秉持“以团带校、团校合一”的办学理念,与北京市有关学校强强联合,合作办学。如今,舞校在培养高素质芭蕾后备人才、满足剧团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方面已初见成效。
    从人才成长实际出发,从艺术发展所需出发,尊重艺术规律,积极创新,主动作为,我们期待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人才发展路径,不断推动芭蕾艺术繁荣发展。
    (作者为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
    “多演出+好团风”铺就成才之路
    王晓平
    传统戏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角儿”,既是老话题,也是新形势带来的新课题。近年来,各艺术院团都在进行新的探索,本着“人才高度决定艺术高度”的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和机制革新,努力培育艺术能力和文化素养兼备的青年人才。
    多演出是戏曲演员成才的必经之路。戏曲院团要达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标,千头万绪,关键是多练功、多排练、多演出。实践证明,童子功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成为高水平戏曲人才,还取决于院团培养和舞台历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唯有持之以恒地多演出多实践,才能保持精湛的艺术水平。多年来,浙江婺剧团年均演出500场,其中包括进校园、城市交流演出、公益演出等,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戏演”。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我们根据演员自身特点,适时量身定制剧目,让后起之秀挑大梁。对于新剧目主演阵容,优先考虑优秀青年演员。我们发现青年演员李烜宇嗓子条件好、悟性高、学戏快,在复排经典剧目时,让这位进团仅3年的演员担纲主角,并安排20多位艺术功底深厚的前辈为他配戏。李烜宇不负众望,凭借在剧中的出色表现,一举夺得第二十六届白玉兰奖新人主角奖。
    从院团角度来说,好团风是培养人才的有力支撑。好团风是一种藏在心中的美德,一种深植脑海的自觉。我们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制度建设,提高全体演职人员素养,形成良好团风,帮助人才成长。比如剧团在20多年前就实行演出前禁烟禁酒的规定,提高大家内心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当“有戏演不算苦,没戏演真叫苦”成为剧团上下的共识,当主要演员不搞特殊化,龙套演员甘当螺丝钉,好团风就会传承下去,人才成长的土壤就会丰沃起来。
    人才培养关乎剧种传承创新,我们要根据剧种特点以戏带功,以戏育人,以功促戏。就婺剧而言,文戏武做是一大特色,深受观众喜爱。能胜任文戏武做剧目的演员,必须文武兼备、唱念做打皆优,需要重点培养。我们让青年演员在文戏武做经典剧目中担纲主角,锤炼他们的专业技术。婺剧《断桥》以主角许仙的“十三跌”著称,跌打滚翻层出不穷,团里两位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都是在这一剧目排演中成长起来的。现在,经过他们的传承创新,“十三跌”桥段还增加了不少精妙的舞蹈动作,让《断桥》的武戏分量更重、表演技巧更多、难度更大,更具观赏性。
    除了培养主要演员,浙江婺剧团还打造了一支高水准武功演员队伍,为发扬婺剧特色提供坚实保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武功演员也像“兵”一样,练功期长,舞台青春期短。虽然属于配角,但高水平武功演员同样是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盗仙草》中精彩的踢枪为例,主角要踢枪成功,必须通过武功演员无数次娴熟无误地抛枪陪练,但武功演员往往无缘获奖。我们完善绩效机制,对武功演员给予奖励,增强他们的获得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帮助演员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在一系列措施保障下,浙江婺剧团的武功演员队伍不仅为本团演出作出贡献,还经常支援兄弟剧团,帮助补齐短板,并先后多次担任央视春晚、央视新年戏曲晚会等重要演出的武场班底。
    戏曲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编好戏、演好戏,鼓励青年演员以更高的目标、更深的功夫传承创新婺剧,为中华戏曲百花园增添更多亮色。
    (作者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